建安十八年四月,春意盎然、草長鶯飛,華夏大地到處都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曹操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從許昌得意洋洋地返回了鄴城。
雖然曹操在許昌遭遇了一場無妄之災,但卻有驚無險,而且還達到了自己的所有目的,也算是差強人意。
緊接著到了五月份,漢獻帝劉協便昭告天下,冊封曹操為魏公,還把冀州轄下的十個郡劃分為了曹操的封地。
表面上看,劉協是主動給曹操加封了爵位,但實際卻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在恢復九州之前,天下是有十四個州,那個時候冀州轄下就有十幾個郡之多。
而將十四州變為九州之後,幽州和幷州也大部分都劃到了冀州的轄區,冀州轄下的郡一下子也變成了幾十個。
曹操本打算在冀州建立起自己的國家,然後再在那裡擔任國公。
結果劉協這麼一弄,就一下子把曹操的原計劃全部打亂了。
其實劉協也大致能猜出曹操的想法。
當年曹操攻下鄴城之後,便認領了冀州牧。
這次來許昌,又提出把天下十四州恢復為九州。
恢復九州之後,冀州變成了天下第一大州,相當於之前的三倍左右。
曹操想在自己的地盤上建立國家,自然就是在冀州。
劉協怕曹操裂土分疆太嚴重,便先下手為強,劃給了曹操十個郡的封地,又將他封為了魏公。
這樣一來,就大大縮小了曹操的野心和勢力範圍。
曹操心下自然也是十分不滿。
雖然表面上看,自己是被皇帝封為了國公,也是當今天下間絕無僅有的恩典,但卻離他的初衷相差甚遠。
然而皇帝的聖旨已經下達了,也昭告天下了,曹操也沒法再做更改。
曹操思來想去,只好在自己的十郡之地建立了彈丸小國,也就是魏國。
他想等日後有機會了,再找劉協去談,把自己的封地繼續擴大,從而使自己的國家領土面積也變大。
當上了魏公之後,曹操風光了一陣,又開始琢磨起了另外一件事。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不謀全域性者,不足以謀一域。
曹操一向喜歡未雨綢繆、未焚徙薪,所以他不由想到了兩年之後的情景。
之前在許昌時,曹操曾單獨召見過郗慮。
曹操對郗慮十分鄙夷,也十分痛恨。
鄙夷的是,郗慮是個徹頭徹尾、不折不扣的小人,他想禍害誰、他想弄死誰,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辦法。
痛恨的是,如果沒有郗慮,曹操就不會在皇宮裡看到那令人觸目驚心的一幕,也就不會生出齷齪不堪的想法,更不會被伏壽刺殺。
就是因為郗慮,而讓曹操差點兒把老命都丟了。
郗慮是陰險小人,又與伏壽大行苟且之事,還差點兒害死了曹操。
曹操向來殺人不眨眼,自然也對郗慮動過殺機。
然而轉念一想,曹操又放棄了這個想法。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
大漢朝的用人原則,一向是先注重德行,然後才看有沒有能力。
選拔人才之所以採用舉孝廉的方式,就是先看你是不是孝順長輩、是不是廉潔正直。
但是到了曹操這裡,卻摒棄了傳統的用人制度,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理念。
所謂唯才是舉,就是一個人只要有才能就可以被重用,不管他是什麼道德品性。
曹操之所以這麼做,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曹操雖然現在位極人臣、大權獨攬,但下面的人還是有很多心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