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藥品是有分級分類的,具體是分為甲類、乙類、丙類。
其中:
甲類藥品可以全部進入醫保報銷範圍,也就是說可以百分百報銷。
乙類藥品需要個人先按一定比例承擔部分費用之後,剩餘部分按醫保比例報銷。
而丙類藥品屬於完全自費藥品,一般是一些進口藥,特效藥之類的,這種藥不但不能醫保報銷,而且通常價格還賊貴。
為什麼買車險的時候,很多人推薦要買一個三者險裡附加的“醫保外用藥責任險”,就是用來應對需要用到進口藥、假肢等醫保不能報銷的情況。
這三類藥,因為醫保報銷比例不同,藥店的利潤也不盡相同。
丙類藥品,利潤最大!
甲類藥品,利潤最小!
所以很多藥店,都會優先給病患推薦丙類藥品,其次是乙類藥品,最少才是甲類藥品。
比如張三嗓子疼,去某藥房買藥,他又不懂對症下藥,大機率會說“我嗓子疼你給我拿點兒藥”之類的話,這個時候,有的醫師就會故意拿出賣的貴且不能醫保報銷的丙類藥品,以此來賺取高額利潤。
其實這種做法,不算性質特別惡劣。
畢竟丙類藥品只是多花錢,並不是這個藥沒用。
可這僅限於平常時期。
現在是啥時期?
用一個“嚴打”來形容,不過分吧?
在這種特殊時期,平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能過去的小問題,說不定都會當做大問題嚴肅處理。
很多藥店也不敢頂風作案,都在緊急調整改革。
這還只是很多藥店“盈利”的很小一部分。
現在大街上藥店越來越多,有的一條街上都能有五六家藥店,這麼多藥店,可想而知競爭肯定非常激烈,那他們是靠什麼生存的?就不會倒閉?
呵呵
如果你以為,藥店的收入就只是正常的看病賣藥,那隻能說太年輕。
醫保,給民眾看病帶來極大便利和幫助,可這個東西,也是很多藥店盈利的“保障”。
有些藥店裡,不光有藥,還有保健品,營養品,甚至還有什麼洗髮水,按摩儀之類的東西,並且可以刷醫保購買。
就好像一個可以用醫保來消費的小型商超。
這就為藥店帶來一部分收入。
但這也還只是“小打小鬧”。
真正的大頭,是藥店跟藥販子合作“套取醫保”。
比如某種甲類藥品單價100塊,張三刷醫保10塊錢買到,藥販子李四以40塊錢的價格從他手裡收購,又以55塊錢賣給中間商王五,王五以70塊錢賣給藥店,藥店最後以100塊再賣出去。
這麼一套下來,相當於10塊錢套取了100塊的醫保。
這其中的利潤,可想而知。
當然這只是簡略的描述,實則其中的過程和彎彎繞,相當複雜,沒有渠道和人脈資源關係等等,根本不可能實現。
除了藥店之外,醫院也有“套取醫保”的套路。
有些醫院會免費拉健康老人住院,包吃包住,免費體檢,服務非常周到。
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資本更是無利不起早。
其實,醫保局每年會給定點醫院劃撥一筆報銷的額度,比如病人住院,醫保報銷1000塊錢,醫保局就會轉給醫院1000塊錢。>>
病人越多,報銷額度自然越大,醫院的利潤也就越高。
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種新的“職業”——專門給醫院拉人(健康老人)的中介。
這些中介每拉一個健康老人,可以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