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章 忠誠

【秦繆公聽完,找內史廖:“聽說鄰國要是有聖人是敵國的麻煩。

現在由余挺厲害,是我的麻煩,咋辦?”

內史廖說:“戎王在偏僻地方,沒聽過中原的音樂。

你送他些女樂,分散他的注意力。

再給由余請個假,讓他們之間生疏。

留餘由余不讓他回去,讓他錯過時間。

戎王就會奇怪,會懷疑由余。

他們君臣鬧彆扭,就容易抓住由余。

而且戎王好音樂,肯定就顧不上政事。”

秦繆公說:“行。”然後秦繆公跟由余一起吃飯,問了地形和兵力的事,之後讓內史廖給戎王送了十六個美女,戎王很高興。

由余在那兒待了一年。然後秦國送由余回去。

由余多次勸戎王不要只知道沉迷酒色,他不聽。

秦繆公又多次派人暗地裡約由余,由余最後離開戎國,投靠了秦國。

秦繆公好好待他,問了攻伐戎國的事。】

明民:“哎,那秦繆公真會玩心眼,用美人計把戎王的心都勾走了,咱們打仗也得靠計謀啊!”

隋民:“戎王那老糊塗,美女一送,政事都忘了,國家大事哪能這麼兒戲!”

宋民:“咱以前的人說跑就跑,一點都不忠誠。”

春秋·管仲:“君臣之義,基於互信。由余之去,實為戎王失策。君不明,臣難忠。故君需明辨是非,方能得賢臣之心。”

明月灣:“在春秋那會兒,忠這事可不像後世那麼死板。

那時候的規矩是‘君主待臣子得有禮,臣子對君主才得忠’。

意思就是,君主對臣子好,臣子才對君主忠心,這事是相互的。

不只是君主挑臣子,臣子也能挑君主。”

戰國·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余若見戎王無道,棄之而去,實為‘去就之義’。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故由余之舉,若能安民利國,亦不失為仁人之心。”

宋·太宗·趙光義:“忠臣不事二主,此古之遺訓,朕之天下,豈容叛臣?”

清·乾隆·弘曆:“君臣相知,如魚得水,然水之去留,由魚定,非水自擇。”

鹹魚翻身:“嘖嘖嘖,怎麼著?你倆還想管到春秋時期去了?”

春秋·孔子:“宋太宗、乾隆,君臣之道,貴在相知相敬,非拘泥於古訓。

‘不事二主’,誠然可貴,然君不君時,臣又何以臣?”

戰國·荀子:“人性本惡,需教化以善。君主失德,臣子當諫,而非死忠。

‘不事二主’,非人之本性,何以強求?”

鹹魚翻身:“好、好、好,造反!造反!”

豆包:“哈哈,人家就想換個明君,你就想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清民:“你們為什麼加密聊天,俺看不懂。”

洪武四年

朱元璋端坐於上首,目光深邃,環視著在座的群臣。

光幕中的討論如清風拂面,尤其是乾隆與趙光義的言論,讓朱元璋心中有所觸動,他決定藉機重申“忠君”之道,以正視聽。

“諸位愛卿,”朱元璋緩緩開口,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今日所聞,乾隆與趙光義之言,皆道出了為臣之根本。

朕之江山,乃我大明子民之基業,忠誠與忠君,是維持國家穩定,保障社稷安寧之基石。”

朱標深知父皇之意,亦附和道:“父皇所言極是。君臣之道,首重忠誠。

然忠誠非盲從,而需以國家大局為重,以百姓福祉為先。

唯有如此,方能確保我大明江山的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