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個全新的挑戰,已經穩定住情緒的幾位專家興奮的圍在大螢幕前討論,為能夠更好的完成這項手術,開啟了他們的頭腦風暴。
張教授提出了一項創新性的策略:“或許,我們可以將最新的奈米機器人技術與立體定向技術相融合,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嘗試。首先,我們需精確模擬系統原先滲透進翟思恭腦部的路徑,為奈米機器人規劃出一條安全而高效的行進線路。
隨後,藉助立體定向技術的精準操控,小心將系統從患者腦內剝離。最後,由奈米機器人攜帶系統,按照預先設計的安全路徑,迅速而平穩地將其帶出體外。”
然而,趙教授迅速提出了反對意見:“不妥,奈米機器人雖然進行程式化操作的時候會比我們手動要迅速的多,但憑藉目前奈米機器人所具有的速度和技術水平,尚不足以確保在將系統引出體外的過程中,其所攜帶的能量團不會對患者大腦造成二次傷害。
況且,那股持續逸散的能量,恐怕會對這些奈米機器人的線路和晶片造成衝擊,只怕他們根本無法在這樣強大能量場下安全作業,甚至可能會在接近系統前就會因受不住這種能量的衝擊而導致損壞,甚至完全失效。”
孫教授此時也加入了討論,他眉頭緊鎖,提出了另一個思考方向:“既然直接對抗這股能量存在巨大風險,那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將其引匯出來呢?畢竟,如果能夠安全地匯出這股能量,或許就能大大降低手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不好辦啊,”張教授搖了搖頭,表示反對。“直到目前為止,這股能量依然在不斷的向外逸散,我們不知道這股能量究竟會有多少,也不知道引動的過程中,這股能量不會順著引導路線,對患者的大腦造成新的傷害。更不知道在能量逐漸減少直至消失的過程中,會不會引起系統的注意,這無疑是為這臺手術增加了未知和變數。就目前而言,這其中的風險還是太大了。”
趙教授靈光一閃,提出了一個頗具創意的解決方案:“或許,我們可以構思一個保護殼,將那股難以駕馭的能量與系統一併封存,平穩地移出體外。”
此言一出,監控室內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幾位專家的眼神中不約而同地閃過了認可之色。
孫教授接過話茬,思路縝密地分析道:“趙教授的想法值得一試,但實施起來需細緻規劃。殼子的材質需兼具韌性與隔絕性,既要能抵禦能量的衝擊,又要確保能量不會外洩。至於形狀,與傷處形狀相似的球形結構,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尺寸則需精確匹配患者腦部受損區域,以確保操作的精確性。此外,殼子的輸送方式、包裹系統時的策略,以及如何確保這一切都在系統靜默狀態下完成,都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趙教授點頭贊同,並進一步細化了自己的構想:“是的,我們可以設計兩個精密的半球形外殼,它們能夠在體內快速並精準的進行對接,形成完美的封閉空間。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患者大腦的額外損傷,我建議採用立體定向微創手術的方式,將這個殼子輸送進患者的大腦。至於殼子的具體構造與手術細節,還需我們深入研討,力求萬無一失。”
張教授聞言,提出了一個現實的考量:“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很高,但時間緊迫,我們如何迅速獲取所需的殼子材料並完成製作呢?”
王老聞言,自信一笑,語氣中透露出實驗室的雄厚實力:“這個問題,大家不必擔心。我們實驗室恰好儲備有適合這種特殊需求的材料,並且具備快速定製精密裝置的能力。一旦方案最終確定,我們即刻著手製作,預計數小時內即可完成,確保每一步都緊密配合,推動手術計劃順利前行。”
這番話如同一劑強心針,讓在場的專家們信心倍增。幾人各出己見,圍繞這一創新方案展開了更加深入的討論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