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村莊的不斷發展和繡坊在國內外市場的拓展,蘇錦繡越發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現有教育模式的侷限性。為了讓村裡的孩子們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她決定對村裡的學堂進行教育改革,引進新的教學理念。
蘇錦繡首先召集了學堂裡的先生們,向他們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先生們,我們的村莊在變化,世界也在變化。現有的教學方式雖然傳承了經典,但我們也需要與時俱進,讓孩子們接觸到更廣闊的知識和理念。”
她開始著手從幾個方面對學堂進行改革。其一,課程設定方面。在保留傳統的識字、算數、詩詞歌賦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自然科學、地理、繪畫、音樂等課程。她認為,孩子們需要了解周圍的自然世界,地理知識能拓寬他們的視野,而繪畫和音樂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審美和創造力。
為了教授自然科學課程,蘇錦繡從外面聘請了一位年輕的先生。這位先生畢業於大城市的學府,對自然科學有著深入的研究。他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教具,如簡易的望遠鏡,可以讓孩子們觀察天空中的星星;還有一些動植物的標本,孩子們可以直觀地瞭解不同生物的形態。
在地理課程上,先生們繪製了大幅的世界地圖和本國地圖,掛在教室的牆上。孩子們開始知道村莊之外還有繁華的城市、廣袤的沙漠、浩瀚的海洋。他們聽著先生講述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心中充滿了對外面世界的嚮往。
繪畫和音樂課程則給學堂帶來了更多的歡聲笑語。孩子們拿起畫筆,描繪著自己心中的世界,無論是繡坊裡忙碌的繡娘,還是田野裡盛開的花朵,都成為了他們筆下的素材。音樂課程上,簡單的樂器如竹笛、木魚等被引入,孩子們跟著先生的節奏,學習著簡單的樂曲。
其二,教學方法的改變。蘇錦繡提倡啟發式教學,不再是單純的先生講、學生聽的模式。在課堂上,先生們會提出問題,引導孩子們自己思考答案。例如,在講述一個歷史故事後,先生會問孩子們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人物,會做出怎樣不同的選擇。這種教學方法讓孩子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對於刺繡課程,也不再僅僅是讓孩子們模仿繡孃的針法,而是鼓勵他們創新。先生會給孩子們講述刺繡背後的文化內涵,然後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刺繡圖案。有個孩子將自己在自然科學課上學到的蝴蝶生長過程,用刺繡的形式表現出來,雖然針法略顯稚嫩,但創意十足。
其三,教育資源的拓展。蘇錦繡深知,村莊的學堂不能閉門造車。她積極與外界的學府、文化機構建立聯絡,爭取更多的資源。她安排學堂裡優秀的學生到大城市的學府進行短期遊學,讓他們親身體驗不同的學習氛圍和教學方式。同時,她還邀請一些知名的學者、藝術家到學堂講學,給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知識和見解。
然而,教育改革並非一帆風順。一些守舊的村民對這些新的教學理念和課程設定表示懷疑。一位老者說:“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麼學過來的,識字、算數就夠了,學那些什麼自然科學、繪畫音樂有什麼用?”
蘇錦繡耐心地向村民們解釋:“大爺,時代不同了。孩子們如果只懂得傳統的知識,將來很難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立足。新的知識能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無論是繼續讀書還是參與到村莊的建設中,都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在新的教學模式下逐漸展現出了不同的風貌。他們變得更加自信、好奇、富有創造力。在與外界的交流中,他們能夠大方地介紹自己的村莊、自己的文化,也能吸收外面的先進思想。
蘇錦繡看著孩子們的變化,心中充滿了欣慰。她知道,這些孩子是村莊的未來,教育改革就像播下的種子,將會在未來結出豐碩的果實,讓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