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要求秦國在上黨郡留下一座小城,也是為了堵住悠悠眾人之口!
怎麼說,這次的戰爭雖然沒有分出勝負,但大動干戈,勞民傷財,趙國也得有些收穫,才好向國人交代!
秦國表面上似乎對議和很感興趣,很隆重地接待了鄭朱,然而,其實秦國根本沒有考慮議和。
趙國興師動眾,要想找到戰勝秦國的辦法,秦國也沒有閒著,他們也集中了包括白起、司馬錯、王陵在內的大量名將論戰,尋找贏得戰爭勝利的方法。
但面對廉頗鐵桶似的防守,就連攻無不克的白起,都沒有辦法。探討得出一個結論,唯一的辦法,就是想辦法讓趙孝成王臨陣換將,才能有機可乘。
就在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趙孝成王的使者鄭朱到了,秦國明面上接待使者,準備和談,在前線也暫時停止了攻擊。
暗地裡,秦國卻抓緊時間做好戰爭準備,尤其是給大軍準備足夠的糧草。
在和談中,因為秦國的要價太高,不但要求趙國歸還上黨郡全部城池,還有那些帶著財富投奔趙國的韓國人,這還不夠!
在秦國看來,這上黨郡本來已經屬於秦國,趙國過來搶奪,至少還需要趙國割讓至少一座城池,賠償秦國的損失。
趙孝成王不但保留一座小城的小小要求沒有得到秦國的認同,反而要割讓趙國一座大城池,典型的偷雞不成蝕把米!鄭朱自然不敢答應,最終兩國沒有達成議和。
楚、魏兩國,本來是在當漁翁,但也不願意秦國一家獨大,只要趙國讓出一些利益,他們出兵的可能性很大。
現在見趙、秦兩家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和談,趙國自己都沒有派人前往上黨救援,他們兩國當然不會狗拿耗子多管閒事,無緣無故攻擊強大的秦國。
那時候的戰爭,師出無名,在道義上是要受到譴責的,甚至引起多國的群毆,就算是強大的秦國,也是要想盡辦法,做到師出有名。
和談失敗後,秦國不但耗掉了趙國請求外援的時間,而且在前線準備了充足的糧草,秦、趙之間,註定是要分出一個高下。
趙國的朝堂,又開始新一輪的爭論,而秦國透過金錢收買趙國的內奸,已經得到了趙國朝廷論戰的情況,對趙括那個紙上談兵的作戰思路非常感興趣。
當趙國還在討論是攻還是守的時候,秦國已經針對趙括論戰時的戰鬥思路,在做各種準備工作。
因為趙括能夠在口頭上力壓趙國的那些名將,那麼,他的這個思路,至少在理論上是行得通的,但能不能執行下去還是兩說。
秦國對這場戰爭是勢在必得,不敢大意,如果廉頗能夠借鑑趙括的思路,在堅守的同時,利用地形的優勢主動出擊,讓秦國大軍疲於奔命,這場戰爭就不見得還能相持,很有可能導致秦國首先支援不住。
此時的趙國,名將雲集。除了在上黨堅守的廉頗,還有在邊塞抗擊匈奴的李牧,兩人被後世列入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此外還有趙國人以五座城池換來的、那位曾經以一己之力恢復整個齊國的田單和隱居在家鄉的樂毅。
雖然大臣們的爭論很激烈,但最後拍板的還是趙孝文王,他認為廉頗老了,戰法保守,難以戰勝秦國。
他希望有一名將軍去替換廉頗,能夠一鼓作氣,將秦軍打得落花流水。
但這種進攻型戰神,也只有秦國的白起才算得上,而趙國的將領,包括李牧在內,都是以防守著稱。
趙孝成王考慮的人選,剛開始趙括並沒有進入名單之中,畢竟他的名望和資歷都略顯不足!
趙孝成王還是想樂毅、田單等幾位名將之中挑選一位,甚至想派人把李牧換回來取代廉頗。
但這些名將所見,與廉頗基本相同,贊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