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以,稽粥現在需要做的是,先讓草原上只有匈奴一個聲音,然後,才能有足夠的實力去打壓大漢和遼國。
稽粥心裡其實也明白,他這個想法完全就是自我安慰,真要是留給大漢足夠的時間,即便匈奴一統了草原,拿大漢也不會有太多的辦法。像是現在,大漢吃到了稜堡的甜頭,如今簡直像是在發瘋一樣,一個勁地在北地邊界修建稜堡。稽粥倒是覺得這個在草原上也很實用,但問題是,遼國的那什麼水泥,根本不肯賣給匈奴!若是採石或者是夯土製造,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當然,在匈奴,奴隸的人工算不上什麼,草原上最重要的是草場,若是大肆採石挖土,難免會傷害到草場,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何況,匈奴人本來就是逐水草而居,有的年份雨水不多,他們就要更換草場,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所謂的安全,剷掉大片的草場來鑄造稜堡,還沒辦法如同帳篷一樣可以拆卸,這種費事費力的事情,哪個部族肯幹呢?
不管在什麼時代,深謀遠慮的人總歸屬少數,更多的人其實目光短淺,像是在匈奴,也沒多少教育的說法,匈奴貴族很多也不比文盲強到哪裡去,他們能彎弓射鵰,但是,要論有多少文化,多少見識,那真是有限。他們看重的就算眼前的財富,短期的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作為大單于的稽粥目光長遠,也難免要被集體利益裹挾。
遼國他們打不過,沒法像是對西域一樣逼著他們交保護費,只能老老實實購買他們的東西,遼國如今也不缺牲畜了,用牲畜換那些商品壓價壓得很厲害,他們更喜歡金銀這樣的貴金屬,而匈奴人自個是不會沒事去開採金銀礦的,他們的金銀來源主要就是靠搶劫西域,在大家迫切需要足夠多錢財的時候,稽粥再次發動了西征,這一次的目標是大月氏,幹掉了大月氏,西域就全部是匈奴的後花園,可以為所欲為!
吃過一次偷家的好處,聽說匈奴要西征之後,遼國這邊頓時又蠢蠢欲動起來,可惜的是匈奴那邊也不會重蹈覆轍,他們選擇西征的時機就是秋後,直接提前讓各個部族往河套、陰山、祁連山等地方過冬,像是大秦當年打造的高闕,如今就是匈奴人用以過冬的一個重要場所。
在確定了匈奴人的動向之後,遼方放棄了那點危險的想法,轉而琢磨著若是匈奴西征成功,能給遼國帶來什麼影響。遼國對自己的武力很有信心,因此,他們琢磨著,回頭能賣多少東西給匈奴人,將匈奴的戰利品變成遼國的財富。
而對於大漢來說,匈奴如今真的徹底解決了大月氏,那麼,整個草原乃至西域,都將是匈奴一家獨大,到時候,匈奴就有足夠的精力騷擾大漢邊境了!因此,大漢這邊即便不樂意一直出錢,也不得不掏錢向遼國大量採購水泥回去繼續大肆修建稜堡。沒辦法,雖說大漢的細作費了不知道多少力氣,搞明白了水泥的初級配方,但是,他們對材料的配比並不清楚,只能自個慢慢試,雖說最後也搞出了土水泥,但是質量卻不如遼國,不過,他們用的都是奴工,所以,成本上倒是比遼國低一點,因為他們不需要給奴工付工錢。
可是,為了防止匈奴人得到水泥的配方,他們也不能就在邊境燒製,如此一來,還得再加上運輸成本,最後發現,成本也就是比遼國的稍微低一點,湊活一下也能用,但是這種關乎邊境安全的事情,誰敢湊活!所以最終他們還是得老老實實找遼國購買,如今為了防止匈奴人掉頭就從河套打過來,他們得抓緊時間,將稜堡修建得更密集一些,要不然,總不能一直讓匈奴人隨時可以攻入關中,威脅到長安吧!
總之,遼國兩頭賣東西,賺得眉開眼笑,匈奴那邊倒是沒什麼感覺,他們根本不懂經濟,也沒有什麼經濟體系可言,除了草場和牲畜是命根子之外,他們只篤信實力,金銀什麼的對他們來說也就是好看,不能吃不能穿的,能換成鐵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