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當我們剛開始接觸和認識某一事物時,往往只能看到它最表面、最淺顯的樣子,依據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感官認知和樸素的理解。
就如同看到一座山,我們直觀地感受到它的高大、雄偉,它就是一座實實在在矗立在那裡的山,有著山的外形、山體等我們肉眼可見的基本特徵,此時我們對山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這種最直接、最簡單的層面,沒有過多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現在白櫻和陸庭看到《大千劍經》的狀態便是第一層“看山是山”的境界。
兩個人看到的是自己眼中的山,從自己的經歷、性格、喜好等等,從《大千劍經》看出與自己最為相關的劍道內容。
當進入到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兩個人才能明白《大千劍經》第二層的境界,找到專屬於自己的劍道修煉方法。
看山仍是山的境界,那就是兩個人不再關注於《大千劍經》的內容,而是明白劍道真諦,兩個人或許能在這個境界達成劍道理解的默契。
當經過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經歷了種種複雜的認知變化後,我們最終又迴歸到一種看似簡單卻更為深刻的認知狀態。
此時的我們,雖然瞭解了山的諸多內在細節、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內容,但我們依然能夠清晰地認識到那座山本身的存在,它依舊是那座有著獨特外形、矗立在大地上的山。
只不過,我們現在對它的認知已經不再是最初的那種淺薄的觀感,而是一種包含了對其本質、全貌充分理解後的認同。
我們既看到了它的外在表象,也深知其內在的豐富,在這種狀態下,山還是那座山,但我們對它的認知卻達到了一個更高、更深刻的層次。
白櫻和陸庭只是看見了第一層,沿著《大千劍經》看到的劍道發展,白櫻或許能夠達到第二、第三境界。
而陸庭不修劍道,心思繁雜,一輩子最多達到第二層,第三層或許將遙遙無期。
青鸞真人關注白櫻的變化,見到她與《大千劍經》產生共鳴,頗為欣賞。
為了不干擾李多多的修行,青鸞真人不願白櫻留在李多多身邊,但對白櫻的修煉天賦是認可的。
儘管青鸞真人不修劍道,可是對看山的三重境界是理解的。
見到白櫻專注的樣子,明白只要白櫻持續如此修煉下去,劍道第三層早晚是她的囊中之物。
:()青山雲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