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增強軍事火力,侵略我國的重要支撐。
倭寇第一次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就是我國臺灣,這無疑也是給清政府敲響了警鐘,同時也暴露了倭寇霸佔臺灣的野心。1879年,倭寇以武力吞併了我國附屬國琉球,設沖繩縣,這使得臺灣的安全再次受到威脅。1885年10月,清政府下詔在臺灣建省,成為我國的第二十個行省。
然而沒什麼用,當時的清政府在外國人眼中就是一個透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軟弱無能,不足掛齒。
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確實初見成效。但不知居安思危,開始得意輕敵!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佔些便宜而已,於是放鬆了軍備意識。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倭寇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北洋水師有軍艦25艘,官兵4000人。
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階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
但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倭衝突中,清政府方在硬實力上一直佔有優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後的十年時間,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這段時間,倭寇一直關注著我國,故自1890年後,倭寇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我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
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多噸;而倭寇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多噸。1892年,倭寇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甲午戰爭前夕,倭寇已建立了一支擁有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團和1個近衛師團。戰前倭寇海軍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噸,超過了北洋海軍。倭寇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我國,加緊對我國各方面的情報蒐集和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