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江寧縣令周瑞強調了一下,儘管他是詢問了幕僚才剛剛知道的:“天子宮門,二臺為闕!南朝偽陳,妄稱天數爾!豈可僭越?!”
小陳一個頭兩個大!
我不就是把劉禹錫的是順口一改嗎?
《西塞山懷古》說“故壘蕭蕭蘆荻秋”,西塞山是東吳故壘,可牛首山不是啊!
正好它當過南朝的雙闕,可不就是“故闕”了嗎?
問題是,人家隋唐不承認你的合法性啊!
東晉還馬馬虎虎,反正陳朝是絕不承認了,亂臣賊子謀朝篡位罷了!
儘管隋唐給梁、陳修了史書,算是正視這一歷史階段,可真要較真的話,隋唐還是認北朝為正朔。
比如王朝時代都一個“二王三恪”制度,一個正統王朝,都要封前朝的王室後裔爵位,稱為二王後、三恪,給予王侯名號,贈予封邑,祭祀宗廟,以示尊敬,顯示本朝所承繼統緒的合法性,標明正統地位。
“恪”,表尊敬之意。
漢武帝便封了周朝後裔姬嘉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封邑三千戶。
曹魏代漢,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曹魏滅蜀漢後,也封蜀漢後主劉禪為安樂公。
到了小陳家的陳朝,也曾封梁敬帝為“江陰王”,再改封蕭季卿,以示梁朝傳國至陳朝——
南朝這一系列,都是從漢朝“禪讓”下來的。
隋朝,以北周、西魏兩朝後裔為“二王後”。
唐玄宗最愛將這些東西改來改去,一會兒是以北魏、北周、隋三朝之後為三恪,一會兒是商朝、周朝、漢朝為三恪,然後又改回來。
總之,從來沒有認為陳朝是正朔過,也不承認你們合法性!
“僭越稱闕,大逆不道,此罪一也;”
“思念偽陳,不忠本朝,此罪二也;”
“‘如今四海為家日’,天子方以四海為家,著實狂悖無禮!此又一大罪,罪責三也!”
“如此,犯‘十惡不赦’之罪,不在八議論贖之限!”周縣令大聲恫嚇著:“可判你當即‘梟首’,立即執行!”
陳成一呆,靠!
老子撞在這小小縣令的手裡,這麼就要被……
當場砍頭了?
……
皇權時代,最怕的事便是“僭越”。
所謂僭越,便是超越本分,地位低下的冒用在上的名義或器物。
王維王老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按說他是狀元及第,又早早地名揚四海,怎麼官場數十年都混不出名堂?
這就是由於一場“黃獅子”事件。
王老師拿到狀元時,二十剛出頭,與眾多才華橫溢的人相聚岐王府,無數上流名士都被他的才華傾倒。“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視為師友。”
岐王詩榜最高潮時,無人可威脅他榜首之位。
風光無限,可見一斑。
那時候他也是前途遠大之人,及第後任職“太樂丞”,從八品下,專門負責皇家歌舞音樂類事務。
這在別的朝代可能不算啥太好的職位,可是在隋煬帝朝和李隆基朝就相當吃香了。
因為兩個天子都愛好音樂,所以必然少不了經常見到天子,一來二去相熟了就有機會了。
隋煬帝時舉孝廉的王績,便是寫“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那位,就曾當過太樂丞。(還曾擔任過南京六合縣丞,他的經歷和王維王昌齡是一樣一樣的,只是嫌當官給的酒少,以後就不幹了。)
對於精通音律的王維而言,起步的官職很不錯,加之與權貴們私交甚好,仕途無比光明。
可就在打算一展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