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不知道的是,汪總現在也很糾結,給太極書店供貨那是資敵,可要是不供貨,華新書店發行部馬上就會把太極書店當成貴客,雖然直供中心和發行部都是華新書店的下屬部門,但直供中心明顯沒有發行部的業績好。
要是再把這麼一個大客戶拱手相讓,那自己的業績就更難看了。可要是繼續供貨,自己心裡也很難受,一個代理商竟然比直供中心所有人的業務加起來業績還要好,你說氣人不氣人。
其實太極圖書公司現在還是離不開華新書店的,別看理工、教育、醫學類的圖書直接走了出版社進貨渠道,可是文史綜合的出版社也是相當多,真的讓張紅英挨個和出版社展開合作,以現在的體量,拿貨價格並不比華新書店便宜,而且客戶現有還有去圖書庫房現場選書的習慣,一時半會的也糾正不過來。
當然在進貨渠道上,徐軍也是做了多種準備的,當自己發展到一定規模上,必然會和直供中心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除了和出版社建立聯絡,徐軍還讓張紅英安排人長駐另外兩大圖書批銷中心,一個是遼批,一個是蘇批,這兩個批銷中心分別覆蓋南方地區和東北地區,規模和華新書店庫房的規模相當。
盡最大可能確保某一天,在貨源上不被卡脖子,不要有任何的僥倖,這一天肯定會隨著市場的競爭到來,在這一點上,徐軍看得非常清楚。
現在徐軍在圖書館市場還沒有遇到多少對手,圖書館大多還是從出版社進貨的情況下,太極書店當然算是搶得了先機,業務開展的也是相當順利。
等到大學評估政策出來後,一些大鱷自然就會重視這塊市場。徐軍就非常清楚的知道,很多出版社就親自下場,組建了專門做館配的公司,做的最大的是高教社下屬企業蘭色暢想,憑藉著優質的資源,也曾經輝煌了很長時間。
不僅是出版社,蘇批、遼批,也都學著華新書店成立了圖書館直供中心,也有一些跨行業的資本大佬下場,當時有一家叫三極的公司,甚至搞了一個圖書大廈,也成立了圖書館業務部門。
進出口公司更是差不多壟斷了外文圖書的供應,最後更是親自下場,成立了圖書館業務部門,甚至在自己主辦的國家級別的圖書博覽會上,專門留出一個展廳做館配業務,不僅做外文圖書,更是展出了國內大多出版社當年最新的圖書,現場供高校圖書館老師採購。
當然這些訂單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銷售額。競爭優勢那真是槓槓的!對其它做圖書館配業務的公司完全是降維打擊!
各省其實也有三到四家規模,能做到三五千萬的圖書館館配的公司,這些公司有較早進入這個行業的公司,也有圖書館領導辭職或是親戚下場成立的公司,但規模能做到三五千萬,大多也就是上限了,一是客戶資源有限,他們大多隻做自己熟悉的客戶,這樣能確保及時回款;二是資金有限,在先貨後款的時候,他們是看著有生意,也沒有那麼資金下場。
所以對於太極書店而言,沒有競爭的好日子,最多也就再有兩三年時間,現在就需要做好準備,迎接將來的充分競爭,對於競爭徐軍是不擔心的,只要在這兩三年內快速形成規模,到時候逐步提高服務的質量,就能逐步淘汰大多的競爭對手。
徐軍還做了一手準備,那就是再成立三家和太極書店類似的公司,讓這幾家公司,充分競爭,並讓其中一家做一些太極書店不太方便做的事情,既然是銷售為主的公司,就會有一些不太好處理的灰色地帶。
兩人是在順風海鮮吃的飯,每人最少幹掉了小一千元,臨走的時候徐軍還給汪總送了一個小古玩,往汪總桑塔納後備箱搬了幾箱矛子、幾條華子。
飯桌上兩人也達成了一些協議,太極圖書公司在京北的一些訂單,會適當的在名義上轉給直供中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