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並未急著離去,因為教育改革,涉及國本,尤其是突然增設一個教育部,有太多細節需要確定清楚。
譬如人員的調動、官員的調動、職責的劃分、品級、各項制度等等。
這些事都是要初步擬定的。
原本這些事情,朱標應該是要和中書省左丞相胡惟庸商量的,只是眼下看朱標顯然沒有這個意思。
對於教育改革,楊憲已經準備很多年了,對於朱標提出的問題,事無鉅細,對答如流,甚至很多朱標沒有想到的問題,楊憲也給出解決方案。
楊憲開口道:“小學階段的教育,朝廷最好推行義務教育,也就是學校方面不以盈利為主。”
畢竟雖然大明這幾年處在經濟快速騰飛期,絕大部分的百姓終於可以過上吃得飽、穿得暖的溫飽生活了。
可要是這時驟然多出一筆不菲的教育費,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負擔得起。
到時候如果還是隻有有錢人材能夠上學,那麼就徹底違背了此次教育改革的初衷。
按照楊憲規劃,小學初等教育階段,孩子的學費能免就全免。
最好的情況是,孩子只需要支付課本教材以及自身文具的費用。
朱標簡單算了一下一所小學所需要的費用。
先不提學校建設的成本,以後每年,建築、設施裝置日常維護費、教職員工的薪俸、辦公費用、給學生髮放的獎學金等等。
一所學校,保守一年要往外貼五千兩。
就按一個縣建一所小學來算,大明疆域縣城將近1500個,也就是說單是教育支出朝廷每年就得費750萬兩白銀。
這完全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要知道賦稅制度沒有改革前,大明一整年的賦稅收入也不過就只有1000萬兩。
賦稅改革後,洪武四年賦稅達到了驚人的2500萬兩白銀。
然後又是經過六年時間,快速發展,再加上東瀛那邊的石見山銀礦,去年洪武九年,大明全年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目前的最高峰4000萬兩。
可收入多,大明銷的地方也變得更多了。
西部的基建、軍事火器戰船、各式科研,再加上去年胥吏改革後,多出的那成千上萬名政務員也是一筆巨大的銷。
朝廷並沒有這麼多餘錢。
這750萬兩白銀裡頭還不包括初期建造學校的費用。
教育費用一旦起了頭,就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持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計。
就算這兩年咬咬牙,讓戶部把這筆錢給扣出來,也不頂事。
因為不可持續。
楊憲看出了朱標的為難,輕輕搖了搖頭,笑道:“不了這麼多錢。”
朱標有些擔憂道:“我已經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計了,總不能削減老師們的薪酬吧。”
“用不著。”
楊憲開口笑道:“一所國立的學校只要運轉得當,不說轉虧為盈吧,起碼能夠做到朝廷基本不太需要往裡貼錢。”
“這又是怎麼回事?”朱標聞言,這下頓時來了興致,連聲開口問道。
開辦學校,不收學生學費,朱標想不到除此之外,學校還能用什麼方式盈利。
楊憲沒有賣關子,開口道:“拉贊助。”
贊助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義解二·道安:“安以白馬寺狹,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河張殷宅也。大富長者,並加贊助,建塔五層,起房四百。”
在古代,當地豪紳除了會贊助和尚建寺廟,蓋佛塔外,有時也會出資援助私塾。
可那畢竟是私塾,與如今朝廷開辦的學校還是有所不同。
新的情況,自然就會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