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意述真》是孫祿堂先生的師祖輩、師叔伯輩,對形意、太極和八卦拳的論述,這些都是宗師境的高人,有的論述可能出於授徒之中,有的可能來自於論著或筆記,反映了每位宗師練拳的經驗和觀點。
看了各位宗師的小傳,章劍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這些人大多出自直隸,即今冀北省,根據《國術名人錄》,其中記載的108位武林名家,蓋取《水滸傳》一百零八將俠義之意。
從地域分佈來看,北方人有72人,恰巧是地煞之數;南方各省僅36人,僅僅為天罡之數。
人數最多的是冀北省達36人,佔北方武術家人數之半,與南方總人數持平;其次是江南省,15人,可見冀北武風之興盛。
《拳義述真》第四章形意拳中,第一個就是“述郭雲深先生言”。
郭雲深先生系孫祿堂先生的師祖,為郭派形意的創始人,他對形意的最大貢獻有兩個:
一是帶出了一批近代形意宗師,甚至他的再傳弟子也都出類拔萃,如孫祿堂,創出了孫氏太極,被稱為虎頭少保,武聖。
二是形成了形意明勁、暗勁和化勁的層次劃分,並將之與道家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對應起來,其作用分別是易骨、易筋和洗髓,指明瞭以武入道的路徑。
按照郭雲深先生的意思,明勁、暗勁和化勁逐層遞進,前者為基礎,後進為進階。
他對三個層次的呼吸方法進行了表述,特別是第二層,即暗勁的呼吸,“此二層之呼吸,著意于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為煉氣化神之理也"。
但均是練習拳術時的呼吸,只能作為參考,難以拿來直接使用。
郭雲深先生第六則,對三體式的呼吸略有表述,在第六則的最後點出,“總要呼吸純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於丹田,腹雖實而若虛,有而若無。老子云,綿綿若存。”
之後的宋世榮、李奎垣、許佔鰲三位先生的論述有若干處與呼吸、調息有關。
宋世榮先生言:“靜坐功夫以呼吸調息,練拳術以手足動作為調息,起落進退,皆合規矩,手足動作亦俱和順,內外神形相合,謂之調息。
以身體動作旋轉,縱橫往來,無有停滯,一氣流行迴圈無端,謂之停息。
亦謂之脫胎神化也,雖然一是動中求靜,一是靜中求動,二者似乎不同,其實內中之道理一也。”
李奎垣先生言:“坐功雖雲靜而生動,丹田之動是外來之氣動,其實還是意動,群陰剝盡,一陽來複,是陰之靜極而生動矣。
丹書煉已篇雲:“已者我之真性,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也”。
不靜則真意不動,而何有妙用乎,所以動者是真意,練拳術到至善處,亦是性至靜,真意必動,而妙用即是神也。
至於坐功靜極而動,採取火候之老嫩,法輪升降之歸根,亦不外性靜意動,一神之妙用也。”
許佔鰲先生言:“此理與靜坐之功相合也。
靜坐要最初還虛,俟虛極靜篤時,海底忽生知覺,要動而後覺,是先天動,不可知而後動,知而後動是後天妄想而生動矣。
俟一陽動時即速回光返照,凝神於氣穴,神氣相交,二氣合成一氣。再有傳授,文武火候老嫩,呼吸得法,能以鍛鍊進退升降,亦可以次而行動也。
因此是最初還虛,血氣不能加於其內,心中空空洞洞,即是明心見性矣。”
形意拳共有十四位先生的言論,八卦只有一位,太極只有兩位,均未涉及呼吸法的問題。
但引人注目的是,形意拳的十四位先生,幾乎每一位都提到了三體式,郭雲深先生對三體式的評論最高,“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
《拳意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