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安綏府最終被南邦徹底控制,姜氏外祖父才覓得一線生機,藉口身患重病,渴望落葉歸根,在家鄉度過餘生,才僥倖獲得了重返故土的恩准。
他們選擇的目的地,正是那座曾經充滿溫馨回憶的黎知縣。
從此,姜家人在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開始了他們隱姓埋名、低調行事的新生活,將過去的榮耀與傷痛一併埋藏。
姜家人顛沛流離的命運,在前往安化府的途中,意外地與另一位年輕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此人名為姜翰毅,一個來自異鄉、僅因一時興起遊歷至燕州的旅者,卻不料恰逢燕州最為風雨飄搖之時。
儘管年姜輕輕,僅有十七歲,姜翰毅卻展現出了超凡的智慧與勇氣。
在親眼目睹隨行的同伴紛紛隕落在叛軍的屠刀之下後,他孤身一人,憑藉過人的膽識與敏捷,如同狡兔般在叛軍的重重封鎖中找到了生存的縫隙,拼死殺出一條血路。
正當姜翰毅精疲力竭、行將崩潰之際,命運的紅線將他引向了姜家。
是姜家人在關鍵時刻伸出了援手,宛如冬日裡的一縷陽光,溫暖了這個幾近絕望的青年的心田,救他於危難之中。
事後,姜翰毅利用自己家族的力量,不僅確保了姜家一行人的安全轉移至遠在江州的避風港,更巧妙地藉助姜家在江州的影響力,為姜家鋪設了一條“新身份”的橋樑,讓他們得以在官方記錄中從安綏府“遷移”至安化府,從而規避了因燕州分裂帶來的種種潛在威脅。
這一系列精心策劃,充分體現了姜翰毅的深遠考慮與細膩心思,他深知燕州分裂的複雜局勢足以給姜家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事實證明,他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
時光回溯約莫二十年前,當朝的先皇在歷經數次武力收復燕雲州未果後,終於採納了太師的進諫,與南邦開啟了一種名為“互市”的外交模式,試圖以此作為溝通的橋樑。
這一策略雖為燕雲州與燕南州的民眾創造了一些微薄的交流機會,但雙方的往來依舊受限於繁複嚴格的限制。
燕雲州的百姓若想前往燕南,不僅每次僅限一人,而且必須嚴格遵守時間限制返程,否則,逾期不歸者的家人將承受嚴厲的懲處。
南邦方面,對於接納燕南的移民同樣設定了眾多難以逾越的障礙。
這一切,在先皇心中,無疑是一塊難以撫平的傷疤,燕州的分割成了國家難以啟齒的隱痛。
為了不讓這份恥辱與痛楚繼續蔓延,先皇採取了鐵血手腕,使“燕州”二字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野,成了人們言語中的禁忌。
人們口中的“燕南州”,彷彿成了一種預設的替代,讓人幾乎忘記了這片大地曾有的完整歷史與輝煌。
在學堂的講壇上,偶爾會有好奇的學生提問,為何燕南州獨樹一幟,只管轄兩個府縣?
教師們往往在這樣的追問下面色微變,隨後用“朝廷劃定疆域”這樣泛泛之談的說辭敷衍過去。
在這樣的氛圍中,“燕州”這個名字背後的真實故事,似乎已被時間的沙塵所掩埋。
直到墨奕宸,這位年輕氣盛、執著追夢的青年,在偶然間翻閱古籍,從一幅斑駁陸離的古老地圖上發現了“燕雲州”曾是大夏帝國版圖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後,便不顧一切地踏上追尋燕州分治真相的旅途,哪怕這意味著要直面先皇的怒火與隨之而來的嚴懲。
真相大白後,他心中只剩下一個念頭——讓燕雲州重新完整,遺憾的是,他的熱忱並未獲得先皇的理解與支援,反而招來了更多的嫌惡與排斥。
姜翰毅在成為他的導師並逐漸獲得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之後,心中沉積多年的重石終於尋到了釋放的契機。
那是一個關於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