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9章 力挽狂瀾者

乾元二年(759 年),史思明兵分四路進攻汴州,李光弼讓汴滑節度使許叔冀堅守汴州十五日,自己則返回洛陽佈置。許叔冀歸順敵將史思明後,敵軍兵鋒直指江淮地區。李光弼率部趕至洛陽,決定移軍河陽。在河陽之戰中,他指揮若定,讓部將李抱玉堅守南城,自己則鎮守中潬城,採用部將荔非元禮之策,擊潰敵將周摯的進攻。最終唐軍斬首一萬餘級,生擒八千人,俘獲二千馬匹,軍資器械不計其數,李光弼取得大勝。

鎮壓起義:廣德元年(763 年),他還平定了浙東袁晁起義,維持了東南的穩定。

3. 晚年及結局:隨著戰功的不斷累積,宦官魚朝恩開始擔心李光弼功勞過大壓自己一頭,所以處處使絆子。李光弼自安史之亂開始一直戰鬥到結束,卻因郭子儀被棄用、來瑱被誣陷致死等事件,對宦官產生恐懼。安史之亂之後,李光弼退守徐州,不管唐代宗怎麼召見他、需要他,他都不敢前去面見皇帝,這讓他在別人看來有擁兵自重之嫌,他曾經的老部下也不再敬重他,最終他憂鬱生疾,於廣德二年(764 年)病逝于徐州,終年五十七歲。

李光弼足智多謀、治軍嚴謹,善於謀定而後動,以少勝多,戰功卓越,被《新唐書》評價為“戰功推為中興第一”。他為唐朝的穩定和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其軍事才能和功績在歷史上得到了高度認可。

李泌(722 年 - 789 年 4 月 1 日),字長源,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學者、政治家、謀臣、詩人。他是北周“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祖籍遼東襄平,西魏時遷居京兆府。其一生主要經歷如下:

1. 早年經歷:

聰慧早顯:李泌自幼便以聰慧過人聞名,唐開元十六年(728 年),年僅六歲的他在朝廷廣招講論佛、道、儒三教之人到宮中辯論時被推薦入朝。面對唐玄宗和燕國公張說的測試,他對出“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的下聯,得到玄宗賞識,被賜五匹錦緞。張九齡也對他的前途極為看好,與他交往密切,還稱他為“小友”。

才學廣博:長大後,李泌對《易經》研究尤為精湛,經常漫遊於嵩山、華山、終南山之間,思慕神仙的長生之術。天寶年間,他向玄宗上書《復明堂九鼎議》,論及時勢和治國之道,得以授詔翰林,供奉東宮,因此與太子李亨結為布衣之交。

2. 安史之亂期間的貢獻:

輔佐肅宗:天寶十四年(755 年)爆發“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求訪賢士,李泌前來相助。肅宗欲任命他為右丞相,但他堅辭不受,只願以賓客身份相隨。肅宗與他外出並馬而行,就寢對榻而眠,大小事情都和他商議。

出謀劃策:

任立元帥之議:肅宗想讓建寧王李倓為兵馬元帥,李泌認為廣平王李豫是長子,將來要立為太子,若建寧王任元帥立下戰功,可能會引發皇位爭奪,建議讓廣平王任兵馬元帥,肅宗聽從了他的建議。

平叛戰略規劃:李泌提出了一套平叛策略,建議命李光弼駐守太原,出道井陘;郭子儀收復馮翊,進入河東,以牽制叛軍的四員大將,再命建寧王為范陽節度大使,北靠邊塞與李光弼形成犄角之勢,攻取范陽,使叛賊失去巢穴。但肅宗急欲收復長安,沒有完全採納他的建議。

3. 歷經四朝,多次外放與歸隱:

遭人忌恨:李泌因和肅宗親近,遭到崔圓、李輔國忌恨。兩京收復後,他便遠離朝堂,隱居衡山。在衡山期間,他潛心研究《中庸》等儒家經典,還曾將一根形狀如龍的松枝獻給肅宗。

代宗、德宗時期的起起落落:唐代宗即位後,召李泌回宮,起初安排他居住蓬萊店書閣,後因權臣元載、常袞忌恨,他先後被外任江南西道判官、楚州刺史、澧朗峽團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