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的問題呀。”李逸塵眼睛一亮,說道:“此計甚好,只是那山谷怕是還需清理一番,而且種子、農具從哪兒來呢?”
師爺接著說:“大人,咱們可以號召城中的富戶捐款捐物呀,就說這是為了安置流民,維護地方安寧,他們多少也會出些力的,再者,朝廷不是也會有一些賑濟物資嗎,到時候一併用上。”李逸塵覺得有理,便決定去試一試。
可這勸說富戶捐款捐物之事,遠比想象中困難。李逸塵帶著師爺,挨家挨戶地去拜訪城中的富戶。那些富戶們一聽是為了流民的事,大多都是推諉,不是說生意難做,就是稱家中也不寬裕。有一位姓張的富商,滿臉堆笑地對李逸塵說:“李大人,不是我不想幫忙啊,只是這年月,生意不好做,我這也是勉強維持生計呢,實在拿不出多餘的東西來救濟流民了呀。”李逸塵心中明白他是在敷衍,卻也不好強行逼迫,只得好言相勸,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可那富商就是不為所動。
幾日下來,收穫寥寥無幾,李逸塵心中煩悶不已。恰在此時,城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舉人站了出來,他聯合了幾位鄉紳,主動找到李逸塵,表示願意帶頭捐出一部分糧食和農具,並且幫忙勸說其他富戶。李逸塵大喜過望,對老舉人感激涕零,說道:“老先生,您這可真是雪中送炭吶,您的大義之舉,襄陽城的百姓都會銘記於心的。”
在老舉人和鄉紳們的帶動下,終於有不少富戶陸續捐出了物資,李逸塵便組織流民們前往那處山谷,開始開墾荒地。流民們起初沒什麼幹勁,畢竟餓了許久,身體虛弱。李逸塵親自到山谷中,與流民們一同勞作,還鼓勵他們說:“諸位鄉親,只要咱們齊心協力,把這荒地開墾出來,種上糧食,往後就有飯吃了,就能過上安穩的日子了呀。”在他的帶動下,流民們的積極性漸漸提高,山谷裡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
然而,天不遂人願,就在開墾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一場暴雨襲來,將剛開墾好的土地衝得七零八落,不少流民搭建的簡易住所也被沖垮了。流民們看著那被毀壞的一切,絕望地大哭起來,有的甚至開始抱怨,覺得這是老天爺不讓他們有活路。
李逸塵看著眼前的慘狀,心中也是一陣酸澀,可他知道,此刻自己絕不能氣餒。他一邊安撫流民們的情緒,一邊組織人手重新修繕住所,加固土地。他對流民們說:“鄉親們,這只是一時的挫折,咱們可不能被這點困難打倒啊,只要咱們不放棄,定能挺過這難關的。”
與此同時,朝廷對於荊襄流民問題也有了新的舉措。朝廷派遣了一位名叫王大人的官員前來襄陽,負責統籌流民的安置事宜。這位王大人到了襄陽後,先是召集了當地的官員瞭解情況,李逸塵便將之前所做的工作以及遇到的困難一一稟明。
王大人聽後,微微皺眉,說道:“李知縣,你雖有這份心意,也做了不少事,可這流民安置乃是關乎地方穩定的大事,需從長計議,不可僅憑一腔熱血啊。”李逸塵心中有些委屈,卻也恭敬地說道:“大人教訓的是,下官確實經驗不足,還望大人多多指點。”
王大人接著說:“當下,咱們不僅要解決流民的吃飯、住所問題,還得考慮如何讓他們真正融入此地,成為本地的百姓,這就需要制定一些規矩,比如戶籍管理、賦稅徵收等方面都要有相應的辦法。”李逸塵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與王大人一同商討起具體的方案來。
在商討的過程中,對於流民的戶籍問題,眾人又產生了分歧。有的官員認為應當儘快給流民上戶籍,讓他們有歸屬感;可有的官員卻擔心,一下子給這麼多流民上戶籍,會加重本地的負擔,畢竟戶籍意味著要承擔賦稅徭役等。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李逸塵思索片刻後說道:“大人,下官以為,可先給那些開墾荒地、表現良好的流民上戶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