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林向安和趙澤一前一後來到學堂。
發生綁架事件後,林秋蘭和王四順商量過後,非要親自接送他上學,不再讓他搭趙澤家的馬車。
林向安明白母親的顧慮,非要親眼看到他才能安心。
這幾天,因為擔心他,父母都沒有顧上鋪子,幸好還有五伯一家和他二姨母子倆在忙,才能正常開業。
家裡的驢車店裡在使用,所以林秋蘭帶著他徒步上學。
林秋蘭目送他進去後,才轉身離開。
一到學堂,同窗們就紛紛笑著和他打招呼,玩的好的幾個人,立馬就圍了過來。
“趙澤早到了,你怎麼才來?”
馮辰湊過來,欣喜地瞧著林向安,“還好你倆平安回來了!”
“我娘走路送我來的,就比平常花些時間。”
薛文逸也湊了過來,官差尋人的時候,把他爹都驚動了,這才曉得趙家面子這麼大,能直接讓知縣親自下令找人。
“聽說你倆不見了,大夥可著急了!你倆不見的那天鎮上都鬧翻了,家家戶戶都挨個搜!”
不想讓大家繼續提這件事了,林向安便笑著轉移話題。
“已經過去了,不必再提了。李夫子都講些什麼,你們是不是要給我和趙澤補補學習內容?”
一說到學習的問題,薛文逸就自然的接過話題。
“李夫子才講完《三字經》,馬上就要講《幼學瓊林》,主要讓我們每天溫習和背誦。每日都有抽查,過關了就比較輕鬆,沒過關的被罰抄或者打手板。”
蒙學階段一般讀《千字文》、《三字經》、《幼學瓊林》、《聲律啟蒙》等,都是些比較簡短,內容淺顯,字數較少的書籍,主要認字和寫字。
有了基礎之後就是音韻訓詁,可以理解為上小學,這時候會選擇《笠翁對韻》、《廣韻》、《爾雅》、《說文解字》等。
選擇的書籍要看夫子,對於學生的要求來定,這個階段主要功課就是切韻、平仄、對仗。
之後學習《孝經》、《大學》、《中庸》,是培養讀書孩童的基礎三觀,也就是灌輸符合這個時代的思想鋼印。
其中《中庸》精煉,但比較有難度,一般學完《大學》、《論語、《孟子》,再來學習理解會稍容易。
例如:古代以孝治天下,對孝做了條條框框的規定。
以孝的名義治國,借用律法之名來約束道德倫理關係。
林向安能接受對家人的孝,但無法理解對君王的孝,天子被稱為君父,作為一個受過現代高等教育的人,心理上是無法接受的。
但這想法若被人知道了,會被稱為大逆不道。
《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被稱為四書。
蒙學之後,一般七八歲的時候,就要開始學習四書五經。
啟蒙就是認字,認完字就是讀書,背誦,溫習,然後再開始講吓一本書。
而《論語》《孟子》,進一步深度拓展人生觀和世界觀。
學習的書籍一般按照順序來的。
五經是《詩經》《尚書》《周易》《禮記》《左傳》。
這些是提升認知,以及深度高階世界觀。
其中輔助一些名家解析來給大大家解讀,就相當於現代的參考資料。
當然若是有底蘊的書香門第,還會有長輩曾經的筆記摘錄,可以拿來參考,這也是讀書世家最珍貴的東西。
普通家庭的孩子,能把四書五經學完,就非常不易了。
四書五經學完,就可以去嘗試考試。
林向安想起了李夫子之前給大家科普過學習思路,點點頭道謝。
“嗯,謝謝,我和趙澤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