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經過深思熟慮,覺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順其自然,為李月創造機會接近曲風燦。
像曲風燦這樣的人,都是自詡身高,很少經歷過打擊。
所以李卓的辦法很簡單,以魚小郎君的名義,直接將曲風燦擊敗。
大方的言明,自己也是李月的傾慕者,給人的感覺就是為了爭風吃醋而寫。
這種事情在大慶並不少見,也合乎情理。
如此一來,曲風燦定會對李月產生極大的好奇,還能將李月的名氣抬到頂點。
以李月的心思,必然會抓住這一機會,只要他們的事情能成,自己就可以實施第二步的計劃了。
到時李月被抬的有多高,就會跌的有多慘。
隨著文臺比斗的進行,不覺中已經一個多時辰過去,已經到了十三題。
曲風燦目前無一敗績,不論是詩詞還是文章,均是輕鬆取勝。
“第十四題,林王閣!”
“林王閣?”
聽到這一題目,李卓嘴角一勾,知道自己出場的時候到了。
雖然之前的那些題目,李卓也能從地球歷史長河中,搜尋到一些經典作品。
但他覺的不夠驚豔,甚至是沒有十足把握勝過曲風燦。
可這一題竟然是林王閣,只能說曲風燦命中該此一劫。
林王閣位於大慶南方,平章縣境內,武朝最負盛名的皇帝喚作文帝。
昔日登基前封號為林王,那閣樓就是他興建而來,廣邀天下才子論策鬥文。
六百多年過去了,依舊是許多文人心目中的聖地,一想到當年那裡的盛景。
許多人都覺的生不逢時,若是自己能生在那個時代,與林王在閣中探討文章,該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李卓雖然沒去過,但對此閣卻也瞭解。
既然如此,沒有什麼比《滕王閣序》拿出來,更有威懾力了。
這篇文章被譽為千古第一駢文。
若說找出一篇能將之壓住的,也就曹植的《洛神賦》有此實力。
這篇千古流傳的駢文,乃是唐初詩人王勃所作。
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王勃南下交趾探望父親的路上,恰逢重陽。
洪州都督巖閻撥嶼,在滕王閣設宴大會賓客,王勃參加盛宴後,即興創作。
甚至有人說王勃正是因為寫下這篇文章,才氣太高,被天妒忌而英年早逝。
無論如何,這篇文章無論在任何方面,都可以稱的上巔峰。
別人寫文章是借用典故成語,而王勃的《滕王閣序》,則是直接創造了二十九個成語。
李卓找了個無人的地方,開始揮毫潑墨,另一邊,已經有人上了狀元樓開始挑戰。
對此李卓沒有理會,這篇文章共七百多字,且其中有些地方需要修改。
等他寫完,狀元樓那邊已經挑戰結束,依舊是詩,曲風燦輕鬆獲勝。
說是詩詞文章皆可,但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詩詞,文章可不是那麼好寫的。
“曲公子當真是才高八斗,無愧於江南第一才子的稱呼,在下心服口服。”
“不錯,此前劉某自詡還算有些才學,可今日見到了曲公子,方知何為螢火比皓月。”
文斗大比已經過了一大半,曲風燦的實力,已經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難怪敢在上京設下文臺比鬥,果然非同一般。
他的每一首作品,根本不用比較,一眼看去就勝於挑戰者。
但曲風燦並無多少高興,因為到目前為止,那位寫出“情為何物”的高手還沒出現。
讓他心心念唸的魚小郎君也沒參加,總感覺缺了什麼。
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