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對這些舍友們的印象都不深,因此在飯桌上顯得較為沉默。
倒是舍友們對李亦頗為好奇,畢竟大家一起待了四年,私底下什麼狗模樣都見過。
如今看李亦光鮮亮麗的,又有美女作陪,自是少不了一番打趣和探聽。
面對詢問,李亦總是淡笑著回答。
無外乎是“做點外貿小生意”“也投資點教育”“我對錢不怎麼看重,掙多少隨緣”之類的話。
李亦說的都是實話,但舍友們卻感覺李亦變的陌生了,關係也生疏了。
人還是那些人,但短短兩年時間,似乎大家已經被劃分了階層。
直到夜裡散場,上了車後的李亦,向徐薇問道:
“你同學聚會也是這樣的嗎?”
“都一樣。”徐薇回憶著自己同學聚會的場景,回答道:“明明大家在學校還都比較單純,但一出社會好像一下子都變了。”
徐薇知道,李亦今天在飯桌上的興致不高,整頓飯都顯得比較沉悶,只是被動的敷衍幾句,似乎不太喜歡這種場合。
但徐薇不知道的是,李亦其實有同學聚會的經驗。
記得前世“同學聚會”時,那總是一番腥風血雨,很多老同學都特別熱情,總免不了物理上交流一番。
再看看這兩天在國內應付的飯局,李亦不免搖搖頭,哀嘆一聲。
如此平靜的生活,這些人究竟是怎麼忍受下去的?
李亦想不通,但也不需要想通,只是在回到住所後,讓徐薇通了通。
他又不是什麼哲學家,讓自己安全又快樂的活著,這才是他的理想。
……
李亦在蓉城停留了一週,而這一週中,韓韋陽不斷彙報著首都的情況。
不知是效率提高的問題,還是格外重視,亦或者是輿論上的壓力,相關部門的行動效率很快。
只要康瀾的藥品能夠透過安全檢驗,便願意開啟審批的綠色通道。
同時全力支援康瀾在境內任何省市投資建廠,並邀請康瀾達成一些技術領域上的合作。
總而言之,條件很豐厚,幾乎是敞開門來迎接。
這中間倒也不是沒有么蛾子。
有不少人透過明裡暗裡的渠道,暗示韓韋陽一些東西,並做出許諾。
但能被於朝軍派到李亦身邊的人,自然是值得信任的老油條。
在面對對方的威逼利誘時,韓韋陽可不搞國內人情世故那一套,直接掀了桌子,對接起了上一級領導。
在一陣訴苦後,相關的情況很快便被更高一級的領導得知。
於是一些人便遭了殃。
用於朝軍的話說就是:“雙方地位對等,那才叫合作,這些人還是格局太小,根本不清楚,我們所掌握的技術,對華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而在這一番操作後,合作的進度便被迅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