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教授幾乎絕望的時候,他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信中提供了一些關於李明病情的關鍵線索,並且提到了一種尚未被主流認可的治療方法。
程教授顫抖著雙手開啟那封信,信紙上的字跡工整而有力。信中詳細地分析了李明的症狀,並指出他的第四重人格可能是由於童年時期的一次深度催眠經歷所導致的。而解決的方法是透過一種特殊的音樂療法,刺激大腦的特定區域,從而喚醒被壓抑的記憶和情感。
程教授讀完信,心中既充滿了希望,又充滿了疑慮。這種治療方法從未在他的專業領域中被提及,而且也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但看著昏迷不醒的李明,他決定冒險一試。
程教授開始著手準備實施這種特殊的治療方案。他首先需要尋找適合的音樂,這並非易事,因為信中只是模糊地提到了音樂的型別和節奏,沒有具體的曲目。他和助手日夜在海量的音樂庫中篩選,試聽了無數的曲子。
“教授,您覺得這首怎麼樣?”年輕的助手小張問道。
程教授閉著眼睛仔細聆聽,然後搖了搖頭:“節奏不對,再找找。”
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他們終於找到了幾首似乎符合要求的音樂。接下來是改造治療室,他們按照信中的提示,調整了燈光和環境佈置,營造出一種能夠讓患者放鬆和沉浸的氛圍。
在準備工作進行的同時,醫院內部也傳出了各種質疑的聲音。
“程教授,您這樣做太冒險了,萬一出了問題怎麼辦?”一位資深的醫生勸道。
程教授堅定地回答:“這是目前唯一的希望,我願意承擔一切後果。”
小張也面臨著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壓力。
“你跟著程教授這麼瞎折騰,會毀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的。”朋友警告他。
但小張不為所動:“我相信程教授,也相信我們能救李明。”
終於,一切準備就緒。程教授和小張推著李明進入了改造後的治療室。他們輕輕地把耳機戴在李明的頭上,播放起精心挑選的音樂。
一開始,李明沒有任何反應,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程教授的心也越來越沉。就在他幾乎要放棄的時候,李明的手指微微動了一下。
“看!有反應了!”小張激動地喊道。
程教授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他們緊緊地盯著李明,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變化。
隨著音樂的持續播放,李明的面部表情開始有了細微的變化,時而皺眉,時而舒緩。程教授和小張緊張地記錄著每一個細節。
然而,治療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一次治療中,李明突然出現了劇烈的抽搐,生命體徵急劇下降。
“快!停止治療,進行急救!”程教授大聲喊道。
醫護人員迅速衝進治療室,展開了一場緊張的搶救。程教授在一旁心急如焚,不停地祈禱著李明能夠挺過這一關。
幸運的是,李明經過搶救脫離了生命危險,但這次意外讓醫院的管理層對程教授的治療方案更加不滿。
“程教授,我不能再讓您這樣繼續下去了,這對患者和醫院都是極大的風險。”院長嚴肅地說道。
程教授據理力爭:“院長,請再給我一次機會,我們已經看到了希望。”
在程教授的堅持下,院長最終同意再觀察一段時間。
經過這次挫折,程教授和小張重新審視了治療方案,對音樂的選擇和播放時間進行了更加精細的調整。他們還請教了神經學專家,對治療過程中的生理反應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在接下來的治療中,李明的情況逐漸穩定,並且開始有了意識清醒的跡象。他能夠在音樂的刺激下說出一些簡單的詞語,雖然含糊不清,但對於程教授和小張來說,這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