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時光座標設定——撥轉星盤,鎖定歷史座標
既然確定地球為穿越目的地,設定精確無誤的時間座標,便躍升為這場冒險籌備中的絕對核心,其重要性好比為一艘即將啟航、航向未知時空的巨輪,精心雕琢最為精準的航海羅盤。這場跨越時空的座標鎖定行動,絕非易事,它像一場規模宏大、精密至極的宇宙拼圖遊戲,每一塊碎片都藏在不同學科的知識寶庫裡,亟待挖掘與拼接。
歷史學家們的工作室仿若一座古老知識的藏經閣,瀰漫著陳舊紙張與防蟲藥草混合的氣息。那些古籍文獻被鄭重其事地從恆溫恆溼的保險櫃中取出,小心翼翼地攤放在特製的榆木大案上。古籍的封面材質各異,有的是鞣製過的獸皮,歲月侵蝕下乾裂起皺;有的是厚實的絲絹,褪色後仍透著往昔的華貴。學者們身著素淨長袍,戴上雪白的手套,輕輕翻開書頁,生怕稍一用力,脆弱的紙張就會化為齏粉。
他們從東方古老國度的竹簡編年開始梳理,竹籤上的刻痕淺了又淺,需藉助側光與高倍放大鏡才能勉強辨認,那是先人們記錄下的王朝更迭、祭祀大典與天災人禍。在西方羊皮紙卷的細密文字裡,藏著城邦興衰、聖戰風雲,還有神秘教派不為人知的隱秘儀式。每一處模糊的記載,都被視作開啟歷史暗門的鑰匙,引發學者們的激烈思辨。一位老教授為了一段關於神秘日食后王朝動盪的記錄,與年輕助手爭論不休,助手質疑文獻版本可靠性,教授則堅信其中隱藏著被歲月篡改的真相,聲音在靜謐室內迴盪,驚起幾縷塵埃。
與此同時,物理學家們蟄居在滿是高科技裝置的實驗室中,四周的量子計算機閃爍著幽藍冷光,全息投影裡懸浮著複雜的時空模型。宇宙射線監測資料如瀑布般在螢幕上傾瀉,那一串串不規則的峰值與谷值,是宇宙高能粒子在地球大氣層外留下的“簽名”。物理學家們聚精會神,試圖從這些雜亂無章中,解讀出特定時期地球周圍能量場的強度與性質。
他們依據相對論與弦理論,構建起地球不同年代的時空框架。在巨大的白板上,愛因斯坦場方程被反覆拆解、重構,每一個張量、每一個度規的調整,都關乎能否精準模擬地球彼時的時空彎曲程度。年輕的研究員們為了引力常數在遠古時代的細微偏差,熬夜進行模擬實驗,咖啡杯在桌角堆積如山,失敗的沮喪與新靈感的興奮交替衝擊著他們疲憊的神經。
天文學家們則守望著山頂的天文觀測臺,那巨大的光學望遠鏡宛如遠古巨獸,昂首指向蒼穹。圓頂緩緩開啟,寒夜的冷風呼嘯而入,卻吹不散他們眼中的熾熱。星圖資料庫不斷更新,來自蓋亞衛星的最新星位資料,與哈勃望遠鏡捕捉的深空影像交叉比對。他們追蹤著銀河系懸臂的旋轉軌跡,定位太陽系在不同紀元的相對位置,計算遙遠恆星光芒抵達地球所需的漫長光年數。
當發現疑似與地球生態鉅變相關的超新星遺蹟時,整個團隊都會陷入緊張忙碌。光譜分析儀高速運轉,解析那來自遠古爆炸的元素成分;射電望遠鏡豎起靈敏“耳朵”,捕捉殘餘的電磁訊號,試圖還原超新星爆發瞬間釋放的恐怖能量,推算它對地球磁場、氣候的連鎖反應。
跨學科研討會議如同知識的角鬥場,每週都會在基地的中心會議室準時開場。會議室被全息投影改造成多維知識空間,歷史文獻影像、物理公式動態演示、天文觀測模擬圖交相輝映。歷史學家丟擲某個失落文明崛起的模糊時間段,物理學家即刻用時空曲率模型分析該時段穿越的能量消耗,天文學家則調出星圖,點明彼時太陽系周邊的潛在危險天體。
爭議時常如暴風雨般襲來。在討論穿越回青銅時代的可行性時,歷史學家強調彼時文明交融帶來的文化研究價值,物理學家卻警告,那時期地球磁場異動頻繁,時空亂流風險極高。雙方各執一詞,資料圖表與古籍影印在會議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