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氏集團敲定數字化轉型戰略後,整個公司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開始高速運轉起來,各個部門都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這場重大變革。
首先面臨的就是實體店鋪的精簡工作。運營部經理張輝親自帶隊,對全國範圍內的兩百多家實體店鋪進行了全面評估。經過詳細的資料測算,他們發現位於一線城市核心商圈且業績排名前 30 的店鋪,銷售額佔到了實體店鋪總銷售額的 60%,而其餘大部分店鋪則處於虧損或微利狀態。於是,他們決定率先關閉那些業績不佳、租金高昂且發展潛力有限的 120 家店鋪。這一決策引發了不小的風波,許多老員工對這些店鋪有著深厚的感情,而且店鋪關閉意味著部分員工將面臨失業或崗位變動。
為了安撫員工情緒並順利推進轉型,人力資源部經理李華忙得不可開交。他組織了多場員工溝通會,向大家詳細解釋公司的轉型戰略和員工安置方案。根據統計,在首批受到影響的 800 名員工中,有 300 名員工選擇接受內部培訓,轉崗到線上運營、客戶服務和資料維護等新興崗位。這些崗位都是根據轉型後的業務需求精心設定的,並且公司邀請了行業內的資深專家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專業培訓,培訓費用高達 500 萬元。另外 500 名員工則領取了優厚的離職補償金,補償金總額達到了 3000 萬元。公司還與多家合作伙伴建立了人才推薦渠道,幫助離職員工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仍有部分員工表示不滿,但整體上轉型工作還算平穩地推進著。
與此同時,創新部門負責人蘇瑤全身心投入到線上平臺的建設中。她帶領團隊與一家頂尖的科技公司合作,投入 8000 萬元用於開發全新的電商平臺。這個平臺採用了最先進的雲端計算技術和大資料分析系統,能夠實現每秒處理 10 萬筆訂單的高效運算,並且可以根據使用者的 50 多個行為資料維度進行精準畫像和個性化推薦。在平臺測試階段,他們邀請了 10 萬名忠實使用者進行試用。根據試用反饋資料顯示,使用者對平臺的介面友好度評分達到了 8.5 分(滿分 10 分),對推薦商品的滿意度達到了 70%。然而,也有使用者提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搜尋功能不夠精準,商品分類不夠清晰等。蘇瑤的團隊迅速根據這些反饋進行最佳化,經過三輪的迭代更新,平臺的各項效能指標都有了顯著提升。
在產品研發方面,研發部主管王浩按照敏捷開發模式對團隊進行了重組。原本分散在各個部門的 200 名研發人員被分成了 10 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專注於不同產品線的研發工作,並且各個小組之間保持密切的溝通與協作。例如,在智慧穿戴裝置的研發過程中,透過這種並行開發的模式,研發週期從原來的 9 個月縮短到了 6 個月,整整縮短了 33%。而且,新產品在功能上增加了健康監測的深度分析功能和與智慧家居裝置的互聯互通功能。在產品釋出會上,這款智慧穿戴裝置吸引了眾多媒體和消費者的關注。據預訂單資料顯示,在釋出後的一週內,就收到了 20 萬份預訂單,遠超預期目標。
然而,林氏集團在轉型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線上平臺在正式上線初期,就遭遇了競爭對手的惡意攻擊。駭客試圖入侵平臺系統,導致平臺出現了短暫的癱瘓。技術團隊經過三天三夜的奮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成功抵禦了攻擊並修復了系統漏洞。這次事件讓林氏集團意識到網路安全的重要性,於是他們又追加了 2000 萬元的網路安全防護預算,聘請了專業的網路安全團隊來保障平臺的穩定執行。
隨著轉型工作的逐步深入,林氏集團也開始看到了曙光。在第一個季度的財務報表中,雖然實體店鋪銷售額下降了 40%,但線上平臺的銷售額卻實現了 300%的爆發式增長,總體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