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求職資訊庫的初步運作,林宇和他的團隊並未因此而放鬆。他們清楚地知道,目前取得的成果僅僅是緩解了一小部分壓力,距離徹底解決東區失業問題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林宇接到了一個意外的電話。電話那頭是一位名叫蘇瑤的商業女強人,她旗下的連鎖企業遍佈全市,涉及餐飲、零售等多個領域。蘇瑤在電話裡說道:“林先生,我聽聞了你為東區失業工人所做的努力,我很欽佩。我這邊經過內部評估,可以為這些工人提供 500 個崗位,不過其中大部分是基層服務崗位,要求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服務意識。我希望能和你們合作,一起幫助這些人。”
蘇瑤能有如今的成就,也是一路拼搏而來。十年前,她拿著僅有的 5 萬元積蓄,在城市的角落裡開了一家小小的咖啡店。當時,她既是老闆,又是服務員、收銀員,每天從清晨忙到深夜。憑藉著對咖啡品質的執著追求和獨特的經營理念,她的咖啡店逐漸積累了一些忠實顧客。三年後,她成功開了第二家分店,並且開始引入一些簡餐和特色甜品,豐富店鋪的經營品類。隨著店鋪數量的不斷增加,她又大膽地涉足零售領域,打造了自有品牌的咖啡飲品和周邊產品,在各大商場開設專櫃。經過多年的發展,她的企業已經成為了行業內的知名品牌,擁有員工總數超過 3000 人,年營業額達數億元。
林宇心中一喜,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轉機。他立刻召集團隊成員商討與蘇瑤企業的合作細節。小趙提出:“我們需要對工人進行針對性的服務技能培訓,以滿足蘇瑤企業的要求。我聯絡了一些專業的培訓機構,他們可以提供為期一週的集中培訓課程,但每人的培訓費用大概在 500 元左右,這對於我們目前的資金狀況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林宇思索片刻後說道:“資金方面我再想辦法,先把培訓課程安排上。我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這 500 個崗位能讓很多家庭重新穩定下來。”
於是,他們開始組織工人報名參加培訓。經過宣傳和動員,有 400 名工人願意參加這次培訓。在培訓期間,小李負責協調培訓機構和工人之間的關係,他發現有部分工人文化水平較低,對於一些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專門請來了一些經驗豐富的一線服務人員,採用案例教學和實操演練相結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學習效果。
一週後,培訓結束,蘇瑤企業派人前來進行崗位考核。最終,有 380 名工人順利透過考核,正式入職蘇瑤的企業。這一訊息傳來,整個團隊都為之振奮。這意味著又有 380 個家庭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然而,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隨著部分工人重新就業,他們原有的一些社群福利和住房補貼等問題出現了銜接不暢的情況。小陳在調查中發現,由於工人就業地點的改變,他們在原社群享受的一些補貼被暫停發放,但新的就業社群還未及時將他們納入補貼範圍。例如,有 150 名工人反映,他們原本每月能領取 300 元的住房補貼,現在兩邊都無法領取,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困擾。
林宇意識到這是一個涉及多個部門協調的複雜問題。他首先聯絡了原社群的相關負責人,一位名叫張主任的基層幹部。林宇說道:“張主任,這些工人雖然重新就業了,但他們還處於生活的過渡階段,住房補貼的突然中斷對他們影響很大。我們能不能協商一個過渡方案,比如按照他們重新就業後的收入情況,逐步減少補貼金額,而不是直接停發?”
張主任表示理解,但也提出了困難:“林先生,我們社群的資金也是按照規定分配的,如果繼續發放補貼給已就業工人,可能會影響到其他貧困居民的權益。不過我可以向上級部門反映,看看是否有其他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