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佔蜀地以後,大力推行郡縣制,以成都作為蜀郡中心,修築了大、少二城。
大城在東,少城在西。
二城東西相連,少城之東牆即為大城之西墉。
少城一般為官署區,大城則安排居民區、手工業作坊和各類市場。
此次秦城的營建規模很大,從規劃、設計到佈局皆模仿當時的政治中心咸陽,簡單一句話——“與咸陽同制”。
西漢建國以後,成都逐步發展為全國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的大都會,得以與洛陽、邯鄲、臨淄、宛城並稱五都。
漢末三國時期,成都城市的建制與以往相比,只是大了許多,但總體格局並沒有多少變化。
但真要說變化不大,卻也不對。
畢竟,風風雨雨幾百年下來,很多城市的功能區分,在就模糊地一塌糊塗。
畢竟,建成之初的城市規模,與現在的城市規模相比,早就擴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公元214年,劉備入主成都,以左將軍兼益州牧,其衙署曰左將軍府,就是原州牧劉璋的故衙。
舊瓶子裝了新酒而已,無他。
老成都城北有山,名曰武擔山,是一個高約20米、寬40米、長100餘米的小土丘,略呈馬蹄形,西高東低,佔地面積680平方米。
相傳,此山並非純粹的山,而是丘,為古蜀王開明王妃的墓冢。
《華陽國志》有載:“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豔,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北角武擔是也。”
因此,武擔山又名石鏡山、武都山。
其實,真正的武擔山,就是“武士擔土壘而為山”。
千百年來,武擔山為成都一大名勝,歷代詩人墨客吟詠甚多。
《四川通志》載:“今武擔山上有石,徑五尺,厚五寸,瑩澈可鑑,號曰石鏡。”
公元221年,劉備在武擔山之南設壇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又稱季漢,年號章武,定都成都。
自此,掀開成都乃至整個益州的歷史發展之新篇章。
劉備就在武擔山之南百二十步,修建宮城和皇城。
宮城靠北,皇城靠南,二城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也可以統稱為皇城,並與原有的城區形成有機分割。
中間用一條長長寬寬的大路相隔,路北為宮城皇城,路南為成都舊城。
但蜀漢畢竟國力有限,而且劉備的心亦不在此地,他們這代人都心心念唸的是打出蜀中,打到洛陽,重塑大漢正統。
因此,與往日西漢東漢皇城宮城長安洛陽相比,成都蜀漢的皇城和宮城就顯得相對簡陋了許多。
皇城設有九門,南面三門,最東曰陽城門,次西曰宣明門,議殿、爵堂,是蜀漢新宮的殿堂名稱;而武義、虎威,是蜀漢宮城二門的名稱。
皇城與舊城之間大路為府前街,皇城南虎威門與大城和少城之間銜接處正好相對,在這裡拆除部分房屋,修建了一條寬闊的大路,名曰御街。御街剛好將大城與少城分開,成為整個成都城市的中軸線。
如此一來,橫著的府前街與豎著的御街,剛好在皇城虎威門處相交,呈“丁”字型,也正好將整個成都城區分割成三大塊,涇渭分明。
原來的老益州牧衙、丞相府衙,則剛好在“丁”字口的兩邊對峙,成為整個城市最核心的兩個建築群落。
楊儀的府宅就在少城靠外的牌坊巷。
楊儀匆匆忙忙起來,洗漱完畢,穿戴整齊,便出門上馬,出得坊門,拐上府前街,一直向東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