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夫妻久別重逢,他當然不可能去偷吃,但在家七天時間,還是領略了三女的武藝,包括武器都讓他試了多回了。
第八天扶著腰的陳垚選擇了不騎馬,坐上馬車回到大營,開始了第二階段的訓練。
“今天開始,咱們十二團營的編制重新安排……”
十二團營是在原本京營的基礎上編制的,朱元璋時代定下的京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
于謙改編十團營時,把京營分為十個營,每營分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也就是說把大的縮編為小的,其實是每一營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京營編制。
十二團營只是擴編了兩營,並沒有改變其他的,還是按照十團營的編制,但陳垚認為這樣不妥。
如果按照後世的理念,這樣編制其實是最好的,可這是大明朝,小型化的綜合性野戰軍隊,其實是不適合的。
因為古代戰爭人數是相當重要的,最終上戰場的不是一兩個營,而是一次大型戰役,至少要出動五六萬軍隊。
那各軍之間的配合就成為最重要的,特別是神機營這種火器軍隊,大明朝的軍隊,火器是一股腦的全裝備上,每個營都一樣。
這結果是火力壓制反而更小了,因為每一種火器發射的時間點是不同的,將領要根據現場臨機指揮順序。
陳垚自然不要這樣的安排,他要的是集中使用一種火器的數量,能在開火時形成壓制對方的威力。
同樣,三千營是騎兵,把騎兵分散到各營同樣是減弱了戰鬥力,集中精銳騎兵定點打擊敵人才是最好的辦法。
這一點古今中外的各大著名戰例,都有生動的展示過,無論是大漢的羽林軍,還是大隋的驍果軍,都是以集中騎兵突破敵人防線而著稱。
唐朝最著名的是李世民的玄甲軍,同樣是騎兵精銳,當然隋唐是重甲騎兵著稱,明代已經淘汰了重甲騎兵。
但不是說重甲騎兵沒用了,後來滿清的精銳同樣是重甲,只是不是以前那樣的具裝騎兵,而是披兩層甲上陣。
這是由於滿清未入關前經濟條件限制,無法制造那樣的重甲,只能靠疊加鐵甲來充數。
陳垚也不會重拾重甲騎兵,那不現實,大明的經濟同樣無法負擔這樣的輸出,再說火器盛行後重甲的作用的確小了很多。
他要是騎兵是輕騎兵,但能集中兵力於一處,今天就是他開始改革的時候。
:()大明萬戶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