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在悄無聲息中,一座近代化的工廠便“聳立”於武昌城內,當然,這並不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工廠,而是一座混雜著原始與現代的作坊。
說其原始是因為,這裡聳立著兩座傳統的舊式化鐵爐,充斥著一群傳統工匠,他們在這裡鑄造著火炮、炮彈,而且還是用最原始的方法鑄造,而說其現代,則是因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這裡安裝上了幾十臺近代化的機器。也正是這些從上海、香港購進的二手的,甚至採用人力的機器使得這工坊變成了工廠。
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工業的初步!
來到一臺手搖機器面前,朱宜鋒看著隨著工人搖動機器的曲柄,尺長的鉛條不斷的變短,同時一個個鉛丸依次搖出。
“大人,這是生產彈丸的機器,其生產的彈丸既可用於的步槍,也可用於霰彈或者榴霰彈……”
其實根本不需要溫克解釋,朱宜鋒也知道這是在製造什麼,先前這裡製造彈丸完全採用人工——用最原始的彈鉗鑄造,而現在終於實現了“工業化生產”。
“這些鉛條,都是工廠自行鑄造的,鉛錫按照2:1的比例熔合,然後鑄造成兩英尺長的鉛條,再經機器擠壓制成彈丸,完成這一步後,再倒入轉鼓中混入與稻糠一同進行拋光,最後一步就是彈丸浸蠟……”
作為一名工程師,對於彈丸的生產,溫克並不陌生,實際上無論是彈丸的製造,亦或是火槍的生產,本質上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比生產許多機器更為簡單,就像這臺機器,實際上正是由他利用現有的裝置改制的。
“這臺機器每分鐘可以製造多少彈丸?為什麼使用人力?如果用蒸氣機的話,產量不是更高嗎?”
“每分鐘65…70發,只要原料充足,他可以日夜不停的生產,當然,如果換成蒸氣機帶動,產量至少可以增加三倍,但是相應的模具的溫度就會在不斷的升高,最終導致彈丸無法成形,所以即便是在英國,彈丸的生產,也是用類似的機器,以人力機器搖動生產。”
作為武器生產的外行,朱宜鋒當然沒有再去問什麼,而只是看了一眼那個機器,又詢問道。
“我要的線膛機制造好了嗎?”
線膛機,這才是朱宜鋒所關心的,相比於其它的機器,他更關心線膛機,畢竟現在義軍可是裝備著近三萬支老式的滑膛槍,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他則憑著記憶,“設計”了米尼彈。
“是的,大都督!請你到這邊來。”
在溫克的引領下,朱宜鋒來到了另一個房間,這是房間中一字擺放著四臺機器,四個人正在那裡不斷的藉助曲柄轉動木輪,而隨著木輪的轉動,曲杆不斷的前伸後拉,在臥式的機器上一根圓木隨之前伸後拉。
“這就是膛線機?”
睜大眼睛,朱宜鋒瞧著那幾乎全是用木材製成的“機器”,這未免也太簡單了!
僅僅只是幾塊“木頭”。
“是的,實際上幾百年前,在北美人們就用與之類似的愛荷華式膛線機拉制膛線,因為推拉費時費力,後來就有工程師為其安裝了轉輪,轉輪帶動連桿,在曲柄連桿的帶動下棘齒木杆的不停的推拉,從而提高了工效,不過現在,這種生產方式似乎被正在被更為先進的技術所取代,在美國好像有一種更為高效的機器,它可以為步槍提供統一規範的膛線……”
福蘭克林於一旁提醒道,去年年底剛剛從離開英國的他,比溫克、漢克斯更瞭解時下的技術,當然也非常清楚,滑膛改線膛的生產困難。
“實際上,這種膛線機需要經過嚴格的控制才能夠提供規範統一的膛線,閣下,比如需要嚴格的記錄每根膛線拉了多下,像現在每根膛線需要拉上600刀才能成形,這意味著,每根槍管的膛線製造最快也需要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