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到這兒就止住了話頭,張越便介面道:“由於之前蘇州知府的那樁案子,皇上下詔令天下巡按御史不得擅自插手政務,但既然此事非同小可,還請喻大人見一見如今那位巡按御史,和人通個氣。咱們會銜上奏還是總得拉上那位巡按御史。李都帥既掌都司,之前又親率親兵破了這麼一樁陰謀,緊跟著便是李都帥,喻大人居中,我初來乍到,自是忝居末位。”
聽到張越這麼一番安排,李龍和喻良這才想起廣東還有巡按御史在。雖說都察院不比從前的強勢,但顧佐那個人傳聞卻是不好打交道的。細細琢磨了張越的話,兩人都覺得天衣無縫,於是,李龍當仁不讓地答應了下來。喻良卻是習慣性地謙遜了兩句,臨走的時候。兩人都忍不住扭頭瞧了瞧那貼上封條封存的黃金珠寶,這才一前一後出了門。
都司臬司和廣州府不相統屬,但張越卻是李知府的直接上司,因此那兩位走了,張越卻他留了下來。到了知府平日起居的三堂,見李知府的臉上很有些惶恐,他就隨便挑了一張椅子坐下,又示意他不必拘謹。
“這些東西暫時在府衙儲存。看李都帥的意思,必定會派人前來看守,所以你不用擔心責任問題。只不過,所有參與造冊的書吏以及請來的朝奉都得安置好。”
“是,下官明白。”
“陸推官那兒的幾個人可曾供出什麼新的事情?”
說起這個,李知府頓時有幾分不自然。之前那會兒因為連夜審問,又沒有什麼趁手的刑具,所以雖然問出了口供,他仍是有些不放心,於是一回府衙,他便授意陸推官動用大刑再次訊問,誰知道一而再再而三,這毛竹板子打斷了兩塊,拶指夾棍無所不用,問出來的卻仍然是原先的那些。為了避免要緊的犯人就此沒命,他只能又讓人悄悄請來了大夫。
“回稟大人,陸推官雖說盡力審問,可那幾個人死硬得很,仍然是咬準了先前的供詞。”
“興許他們是真的不知道什麼。”
張越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心想張謙年紀一大把,上任又不是急務,不會快馬加鞭一路趕下來,總得一兩個月之後才能到,而在此之前,秦懷謹那邊就讓李龍和喻良兩個人去操心好了。那兩個人一個貪利,一個貪名,想必一定會把人看得死死的。
一個已經沒了靠山,又遭了皇帝厭棄的過氣宦官,可不是他們得利得名的最佳人選?他初來乍到孤立無援。必然要借重那兩個人,既然他們都有弱點,事情就好辦多了。
一個新進士若是放了知縣,必定會很難對付一縣的事務,而對於知府布政使這類的官員來說也是如此。永樂朝時還有薦舉的制度,從布衣一舉拔擢參政參議乃至於布政使的並不鮮見。但自從永樂末年之後,這種例子就越來越少,最後完全消失,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一個毫無出身的人沒法在錯綜複雜的布政司中容身而已。因此,張越作為國朝最年輕的布政使,上任一個月愣是沒有在公務上讓人挑出錯來,很是讓一些屬官感到意外。
這天傍晚,好容易幹完了手邊的事務,方敬回後院官廨時正好碰見打外頭回來的張越,便忍不住嘟囔道:“三哥,敢情你讓我跟著到廣東,是拿我當謄抄吏使喚的!還有李國修芮一祥他們幾個,如今雖說還沒考著功名,可是出去當縣丞或是主簿滿夠格了。”
誰讓這年頭並不時興什麼幕僚師爺?不過這也是好事,省得像後世那些官員離開了刑名師爺和錢糧師爺就沒法當官了,一色只知道撈錢!
張越心裡這麼想著,嘴上卻語重心長地說:“但凡有些志向的文人便想著科舉出仕,要不就乾脆是耕讀於家精研學問,再要不然就是開辦書院教書育人,這衙門裡頭便只有那些刀筆吏。別看這些吏員,要是忽略了他們,他們就敢做出天大的事來。如今熟悉了往來公文格式,以及六房案卷的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