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土防衛的角度出發,日軍的這一編制體系沒有任何問題。
可是到了中國戰場上,在廣闊的戰場上作戰,特別是在必需自行保護後勤補給線的情況下,過於簡小的編制使得日軍的作戰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影響到了部隊的作戰行動。在絕大部分時候,一個日軍師團最多隻能執行相當於一個美軍師三分之一的作戰任務,而其編制規模卻相當於美軍師的一半。
比如在彰武會戰中,攻打康平的日軍就因為師團編制規模較小,各師團之間的防禦間隙太多,讓中隊獲得了穿插分割的機會,最終導致日軍慘敗。如果日軍師團的編制規模與美軍相當,每個師團的防禦範圍擴大一倍以上,中隊的穿插機會就小得多,彰武會戰的結果就將改寫。
在接下來的阜錦會戰中,日軍師團編制規模過小的問題照樣原形畢露。受此影響,在這場幾乎決定了東北戰略局面的戰鬥中,日軍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果日軍能夠表現得在好一點,恐怕以白石水庫為中心的突出部就不會存在了。
事實上,日軍也發現了這些問題。
阜錦會戰結束之後,日軍就著說調整部隊編制。因為戰爭還在進行,加上大批作戰部隊分散部署在後方守衛補給線與軍事要地,所以日軍只對編制體系做了有限調整,即為每個主力師團增強一個二線師團,合併兩個師團的指揮機構。
顯然,這種法子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長崎遭到戰略打擊,日本當局決定全面參戰之後,日軍才擴大了改編範圍,主要就是完成基層部隊的整編工作,將二線師團的作戰部隊編入主力師團,以加強的方式,增強主力師團的作戰能力。
事實上,這就是在向美軍的編制體系看齊。
讓日本當局這麼做的原因還有一個,即日軍開始全面接受各類美製主戰武器裝備。
雖然日本擁有非常發達的軍事工業,能夠生產包括主戰坦克、步兵戰車、自行火炮與火箭炮在內的各種先進武器,而且日本在04式主戰坦克基礎上改進而來的04b型主戰坦克的效能不比美軍的差,其他武器也與美軍相當,但是日本的軍事工業生產能力仍然遠遠比不上美國,加上囤積的戰略資源非常有限,所以日本仍然得依靠美國的軍事工業,從美國獲取足夠的主戰裝備。
依照美國的承諾,美國當局不但為日本提供了各種先進武器裝備的生產權,還將協助日本生產主戰裝備。
既然用了美軍的裝備,也就只能用美軍的編制才能發揮出這些裝備的戰鬥力。
可以說,日本在模仿與學習美國的時候,確實做得很徹底。
對帕特里奇來說,這顯然是天大的好事。
因為編制指揮體繫上的差別,使得美日聯軍在協同作戰的時候一直存在問題。很多時候帕特里奇不得不讓美軍單獨行動,從而使日軍存在的意義大打折扣。隨著兩軍在編制與指揮體繫上逐漸趨同,美日聯軍協同作戰,特別是在大規模會戰中的合作能力大大提升,也就解放了美軍,讓日軍能夠承擔更多的作戰任務。
更重要的是,因為日軍還不是很熟悉新的編制與指揮體系,所以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必需倚重美軍。
也就是說,美軍掌握了美日聯軍的指揮權。
這不僅僅體現在戰役與戰略層面,也體現在了戰術層面上。
九月二十七日,美日聯軍在錦州東邊的凌海市發起了一次代號為&ldo;嘹亮號角&rdo;的掃蕩行動,重點打擊盤踞在該市的幾支遊擊隊,以確保從瀋陽到錦州的交通線。在這場行動中,美日聯軍協同作戰,由美軍指揮作戰行動,結果衝鋒陷陣的全是日軍,幾乎所有艱巨任務都由日軍承擔,美軍主要負責掩護與支援。
名義上,這是為了鍛鍊日軍,實際上,卻是在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