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陳必時的話來說,如果打不好這場戰鬥,連已經到手的勝利都將失去意義。
雖然羅耀武仍然堅信只有在重創美軍之後,才能擊潰美日聯軍,但是他最終還是採納了陳必時的建議,因為陳必時的話更有道理。
事實上,這個時候,沉著穩重的陳必時比羅耀武更適合擴大勝利果實。
不管怎麼說,在已經穩操勝券的情況下,穩重一點沒有錯。只要不犯嚴重錯誤,不給敵人翻盤的機會,就算失去一些機會也不會對最終的結果產生影響。如果因為過於激進的戰術導致全盤失敗,那就太不應該了。
確定好戰術之後,第二十七集團軍與協同作戰的新編集團軍在十日中午就開始向武清北面迂迴,離開了一零五國道,將清掃戰場與守衛戰線的任務留給了十多萬民兵,而前來支援第二十七集團軍的第十五集團軍摩步師再次一馬當先的沖在了前面
第七十五章 制資訊權
第七十五章制資訊權
在總結北京會戰的時候,很多人都將美日聯軍失敗的原因歸結於帕特里奇,即過於激進的戰術,讓美日聯軍分散在了一千多公里場的戰線上,在沒有打下天津的時候就開始攻打北京,兵力嚴重分散,無法在某一方向上形成突破,最終讓東北軍抓住了反擊機會,一舉扭轉乾坤。
這一指責不是沒有道理,只不過並不全面。
看得深入一點的話,就能發現,真正影響到美日聯軍的還是制空權。
在北京會戰之前,雖然美日聯軍在北方戰場上打得非常艱辛,但是一直在挺進,而且每一步都很踏實,沒有給東北軍多少翻本機會。也就是說,在北京會戰之前,美日聯軍掌握著戰爭主動權。
從根本上講,美日聯軍能夠壓著東北軍打,主要就是掌握了制資訊權,即做到了知己知彼,對東北軍的作戰行動瞭如指掌。雖然在某些方面,美日聯軍做得並不理想,比如在戰前偵察中,美日聯軍很少能夠準確掌握東北軍的部署情況,往往要到戰鬥打響之後,才能從東北軍的作戰行動中判斷出東北軍的部署情況,但是這些小問題並沒改變總體局面,即美日聯軍在掌握戰場資訊方面,遠遠超過了東北軍。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天津會戰初期的坦克大戰。在這場戰鬥中,美日聯軍的兵力優勢並不明顯,甚至在北面戰線上處於劣勢,一直被東北軍壓著打。到最後,美日聯軍能夠擊潰東北軍,甚至重創了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一舉開啟了天津的大門,就是因為美日聯軍準確的掌握了戰場情況,發現第六十五集團軍是東北軍的軟肋,從而在南面集中與投入了主要的支援力量,開啟了突破口,最終擊潰了東北軍。
在軍事衛星系統癱瘓之後,制資訊權在很大的程度是就是制空權。
美日聯軍中,除了數量眾多的偵察機之外,還有大批電子戰機,以及戰場監視飛機。拿美軍的e-8來說,只需要一架e-8就能監視三百五十公里範圍內的所有地面部隊,並且同時跟蹤上千個目標。如果能將這種飛機部署到戰線後方一百公里初,就能對東北軍的防區進行全面監視。
事實上,在之前的戰鬥中,e-8就是美日聯軍地面部隊的眼睛。
在很多時候,美日聯軍的地面部隊都得依靠e-8提供的戰場情報來調整部署。
除了e-8之外,美軍還有大批無人偵察機,特別是那些飛行高度在兩萬米左右,巡航時間超過七十二小時的大型無人偵察機。
將這些空中資訊戰平臺整合到一起,就成了美軍的資訊戰系統。
毫無疑問,美軍的資訊戰系統就是建立在制空權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制空權,美軍就沒有制資訊權。
在天津會戰中,美軍在制空權上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