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承平世道皆學禮,亂世佳人也做賊。

比起她們來,我在種禽站口福要好得多。我下鄉七年,真正深入農村生活,應說是在這裡。這裡就我一個知青,你自覺也好,不自覺也好,都深深地植根到農民當中了。種禽站所有幹部社員都待我很好。這好的標誌就是我隨便到哪家都能吃上飯。吃飯在現在不是個事,那時是天字第一號事。但我哪家都不去,站裡專門為三個單身漢辦了個食堂。做飯的是李支書的老婆吳嬸。儘管社員都覺得辦這食堂是浪費,搞修正主義。但因為我在站上呆的時間最多,又懶得做飯,所以覺得為三個人辦個食堂雖然奢侈點,也有必要。其實站裡辦這食堂還另有深意:為公社幹部開小灶,是有點修正主義的意思(那時不叫腐拜)。那時可不像現在飯館到處是。那時整個牛鼻灘只有一家冷清清的飯館,永遠四樣菜,還不如我們食堂。

鄉下幹部吃喝成風,種禽站是塊肥肉,最有油水。公社和公社企業的頭頭腦腦最愛到種禽站檢查工作、召開會議。雞、鴨、蛋是種禽站自產的,魚向白小河漁業隊要。再買來酒肉,隔三差五,擺上一桌。我是“公家的人”,種禽站的食堂平時幾乎是為我一個人辦的,吃喝都在食堂弄,我的眼皮底下,不能不叫我。跟鄉里的人物們在一起,雖然飽了口福,但我不是次次都願意,覺得不自由,就想避免。有時還是避不脫。你“清高”過火也有點不通人情世故。

農村的這一套從一九五八年搞食堂就有。社員們是敢怒不敢言。只能背地裡說說。常老五是個中年社員,30多歲,是站裡牢騷怪話最多的一個,只要聽到食堂要辦場夥,就給我打氣:“小成,要你吃你就吃,上桌只裝眼睛瞎,兩塊肥肉垛起夾。跟他們一樣,搞修正主義。有麼得,還學不會吧!斯文!”

待續 40、古老而又奇特的人工孵鴨

40、古老而又奇特的人工孵鴨

40、古老而又奇特的人工孵鴨

鴨子不會孵小鴨,自然界它是請雞媽媽代勞。因此人類很早就知道了人工孵化的道理。我們種禽站可能沿用的就是一種最早的人工孵化方法。非常古老而又奇特:

把蛋用網袋裝好,六十個一袋,攤在太陽地裡把它曬熱。再一層層鋪進大圓木桶裡。每一層蓋一撮炒熱的穀子。穀子每隔一定時間要炒一遍,作為熱源,以維持蛋的恆溫攝氏40度。測量溫度的方法也很奇特。是把鴨蛋或穀子貼到眼窩去感覺。這完全憑經驗。即使今天早有了溫度計,也不用。一是不方便不順手。二是溫度計感應遠不如眼窩靈敏。人體面板對溫度最敏感的部位是眼窩。這是孵鴨師傅幾百年總結的經驗。不信,你找個東西放眼窩試試。所以孵鴨是一門有紮實過硬本領的手藝。有經驗的鴨師傅,在攝氏40度左右,用眼窩分辨溫度的誤差正負不會超過零點三至零點五度。而一支差的溫度計,上下誤差一度都有可能,而且測速很慢。

鴨蛋在溫暖的大木桶裡,五天後,生命開始萌發,可以看到蛋裡有一圈血絲。如果沒有這一圈,那就是一個沒有生命的蛋,要剔出來。兩星期後,蛋能自己發熱,不用穀子了,三星期後,太多的蛋堆在一起發熱,會燒壞,就要把它從桶裡拿出來,晾到一張大鋪上,經常翻動它們。全過程是:曬蛋(沒有太陽就炒谷)——扯桶(炒谷)——照蛋——上鋪——翻鋪。溫度和翻動,這就是孵鴨的全部奧秘。這些工作都是不分白天黑夜要乾的。最多我曾經連續工作過50多小時。

寫到這裡,我忽發奇想。這種孵化的方式,現在也許不多見了。我不揣淺露的提議,我們是不是可以把這作為一種文化儲存下來?甚至可不可以申遺?有看過這頁文章的常德人,如果可能,就請轉告有關方面,我願盡力幫他們找到這門古老技藝的傳人。即使不可以申遺。我想每年桃花源的桃花節,也可以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