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著實太打人臉了,哪怕衫衫元那張老臉早就被中國人打腫了。
於是,負責炮製這一切的日本陸軍大本營那群高官們抓耳撓腮後,竟然想了一出新戰略——西進關中。
自然,負責執行此項任務的就是板垣四郎領銜的第三軍!
在曾經時空中,這項戰略不是沒有被提出來過,但那還得等到4年後的1942年,並因此成立了個所謂的第五方面軍,巧合的是,被委任為司令官的,還是板垣四郎這個肥禿頭。
要想西進,潼關這個建於黃河與秦嶺餘脈、華山山脈之間狹窄通道上的雄關,是日軍必克之地。
曾經時空中,日本人不是沒打過潼關的主意,或者說時時刻刻都在惦記著,可一直未能如願。
原因有三!
一為形勝!
潼關地形有多險峻?潼關縣誌或許說的很清楚,‘潼關之南秦嶺雄峙,東南即禁溝之險,西北有洛、渭二川匯黃河!’
二為嚴守!
中央軍第28師和第1師先後駐防潼關,在河岸前挖掘了蛛網似的戰壕、交通溝,另外還沿河建了大量碉堡!
就連米國將軍魏德邁都曾讚譽其為東方的馬奇諾防線!
以前在資料中看到唐刀到時沒啥感覺,但現在看著第十戰區的求援電報,瞬間覺得那貨簡直就是個烏鴉嘴,和貝利有得一拼。
三為牽制!
位於晉省南部,橫亙於黃河北岸有一座大山-——中條山!這座東西長170公里,南北縱深為50公里的大山向西屏障潼關、長安,向南屏障洛陽,向北俯控同蒲路,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而在這座大山裡,擁有中國軍隊超過15萬人,日軍除非投入重兵對中條山進行大掃蕩,否則他們一旦集結重兵渡河,就會被中條山內的中國軍隊威脅,甚至還有可能被抄了後路。
可以說,在1941年中爆發的中條山戰役之前,中條山裡的中國軍隊才是潼關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了,之所以潼關八年不失,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和戰爭初期日軍制定的戰略有關。
潼關這道黃河岸邊的雄關對於日軍的吸引力完全取決於日軍對於潼關之後的關中地區戰略價值的判斷。
戰爭開啟後至華中會戰,日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攻取戰略要地、交通線並殲滅中國軍隊有生力量。
華中會戰後,中日戰爭其實已經實質上進入相持階段,關中地區做為中國北方抗戰的後方基地,戰略地位有所上升,不過此時的日軍主要用是以戰術攻勢殲滅中國軍隊,‘掃蕩’敵後根據地以穩固後方,以及轟炸山城等其他大中城市打擊中國軍民抵抗意志,在加上中條山的存在,關中地區也有重兵,所以日軍一直沒有把攻略關中提上日程。
直到1941年,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後,日軍在太平洋、東南亞戰場節節勝利,日本人判斷東南亞和太平洋作戰基本結束,可以全力開展對中國作戰。
於是,在1942年9月,日本陸軍大本營推出了‘五號作戰計劃’,總體構想是‘以中國派遣軍主力,一部從長安,一部從江城地區,攻克蓉城、山城,促使山城政權屈伏與崩潰!’
這絕壁是個‘左右勾拳’、‘雙賤合璧’的大招,真那麼搞了,別說潼關守不住,長安也得丟,川省也很難倖免。
可惜,日本人想太多。
他們認為已經穩定的太平洋戰場,米國牛仔突然爆發了一波,把日本海軍艦隊打得稀里嘩啦。
於是,日本陸軍大本營又急吼吼的從中國戰區抽調兵力去太平洋上守海島,去幫著海軍馬陸們擦屁股。
‘五號作戰計劃’自然也是胎死腹中,直到日本投降,也沒實施半點。
但唐刀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