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乇鶚竊詡彝ズ脫�#���鞝恕W魑�頁ず屠鮮Γ�繞湟�院⒆詠�邢嚶Φ拇煺勱逃�推淥�喙嗇チ貳2灰�可�哐��裨蚺嘌�隼吹氖橋橙酢⑽弈堋⒁庵玖�鼙∪醯娜恕�
只有真正明白萬法皆空的道理,才能去除愚痴,去除以上三心。我們側重的是心靈的解脫,所以一定要主動駕馭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要等待,這樣才不是懦夫。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一定可以的。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心目中的明星。其實,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道德上去了,人生觀、價值觀昇華了,意志力自然增強。不要輕易原諒自己的過失,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將習氣當作敵人,決不手軟。當然還要學習各種對治習氣的方法(佛法)。要如飢似渴地學習。不可荒廢光陰。這樣就真正走上了一條解脫之路,儘管前面的路還很長。但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正如我們對道德的追求是無限的一樣。感概人生多變的同時,不如沉下心來趕快學習,這樣才是真正駛入了航道。對別人的非難、指責,要有足夠的意志力保持冷靜、沉著。妙對浩瀚的學海,要有頑強的意志力保持精進、虛心。要樹立起社會責任心,敢於迎接大風大浪,不驕不躁,勇往直前,直到最後勝利。
2007年7月13日釋出於新浪部落格 。。
90、遠離愛見大悲的教育
90、遠離愛見大悲的教育
一位朋友問:郭老師,您好。謝謝您。我覺得正因為我有很嚴重的“掉舉”心,所以對孩子就表現為“溺愛”。比如家裡有人批評孩子,語氣重,不尊重孩子,我就很受不了,就替孩子說話,影響很不好;孩子和別人有矛盾了,我就心疼他……諸如此類的“溺愛”。感覺心太軟,是那種毫無原則的軟。這肯定是跟慈、悲性質不同的。請老師談一談這種“掉舉”心和慈悲心的本質區別。
這種慈悲叫*見大悲。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愛見】執著於人而起愛也。”大意是說,執著於人而對人起愛的執著,叫*見。在《注維摩詰經?卷五》中,鳩摩羅什解釋道:“未能深入實相,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為愛見大悲。”大意是說,沒有深入實相(佛性)之理,見到眾生,心生愛著(貪愛、執著),因此對他生悲,叫*見大悲。《維摩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可見愛見大悲應該舍離。
所以,我們要理智,要真正為別人著想。特別是在教育孩子上,不能溺愛孩子,要理智地教育孩子,增強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教育他如何做人,另外還要主動訓練他,增加他獨立適應社會的能力。不要輕易向孩子的非分要求妥協,必須要叫對方清楚誰是長輩,誰是孩子。
2007年7月13日釋出於新浪部落格
91、更要斷煩惱的“煩惱即菩提”(續)
91、更要斷煩惱的“煩惱即菩提”(續)
一位朋友在博文《更要斷煩惱的“煩惱即菩提”》中留言:如用不隨便而是隨緣講解佛法的“貪心”,令眾生珍惜佛法;用嗔怒金剛(但是合乎現實正常善因緣)的威嚴使眾生棄惡向善;用大智若愚的“痴”來包容眾生,使眾生容易接受和學習佛法;用自豪心態的“慢”來激勵眾生,使眾生精進;用設問提問的“疑”來引出相應的佛法進行講解等。斑竹,請您把這幾點再講的具體些可以嗎?舉例給我們講講可否?謝謝您!
以下供參考。關於煩惱轉智慧,我們應該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徹底改變觀念,真正地糾正習氣,不是打著煩惱即菩提的旗號來掩蓋自己的習氣。
2、要真正地理解“隨緣而生妙用”的道理。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隨緣不變】有隨緣動作之不變之意,真如者,其體雖為不變,然觸緣則生起萬有,故曰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