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0部分

小曲的原料和大麴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小曲的做法要簡單粗暴一些。就是把和好的曲,直接裝到一個麻袋裡,然後踩平就可以了。

但是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踩小曲的時候,一袋子曲料不要裝太多,太多了的話,外面爛了,裡面的火還沒有升起來,這個曲就失敗了。

要想吊好酒,自然要踩好曲,所以這一步,是重中之重。

因為不管是大麴還是小曲,都要壓結實,所以人們一般會用腳來踩,所以,踩曲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曲壓得好,關鍵是看火力夠不夠。所謂火力,就是看在艾蒿,溫水和酒的發酵下,能產生多少熱量,熱量越高,到時候酒的度數也就越高。

接下來,就是要把踩好的曲,一塊一塊的搬出來曬了。

經過大半個月的發酵,每一塊酒麴上,都混合著酒味,麥子味,還有艾蒿味,各種不同的味道交織在一起,卻奇異的和諧而融洽,缺一不可,十分的醉人。

曬得時候,太陽一定要大,然後一定要曬乾,儲存的時候,不能受一點潮。

不管你當時的曲,踩的有多麼成功,要是曬乾之後,受潮長黴了,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白搭。

酒麴做好之後,就是剩等甘蔗成熟了。

等家裡要砍甘蔗的時候,前面踩的曲就要派上用場了。

這個時候就是把曲和各種糧食摻雜在一起,稱為搭酒酵子。

用搭,是因為要摻雜其他的糧食,一般都是用爛玉米,而且是越爛約好。

把爛苞谷推成苞谷面,煮成不幹不稀的糊糊狀,然後就著滾燙的溫度,把曲倒在裡面拌勻,之後放到木缸裡面裝著,這道工序就算是完成了。

這時候,你會發現一個特別神奇的事兒,一兩天之後,雖然木缸沒有溫度,但是酒酵子卻都在冒泡泡,而且還會煮的咕咚咕咚響。這就說明,酒酵子在發酵了。

接下來,甘蔗剁碎之後,把搭好的酒酵子倒在甘蔗裡和勻,再提前挖一個兩米多深的大坑,用麥草,苞殼兒之類的墊在底下,上面用苞杆子一隔,埋個半個多月就可以吊酒了。

要吊酒,首先要糊酒樽子,意思和打一口灶是一樣的,不過就是這個灶要大很多而已。

下面和土灶是一樣的形勢,不過,架在灶上的那口鍋,一般要直徑60—70厘米,這個被稱為底鍋。

底鍋的上面,放的是一個厚實的,和底鍋鍋口一樣大小的草墊子,草墊子的上面,又是一個像呼啦圈一樣,老碗粗的草圈兒。

草圈的上面,架的就是一個直徑和底鍋一樣,高約一米五左右的空心圓柱,這個就是被稱為酒樽子。

下面的都組合好了之後,就把底鍋到酒樽子之間的地方,全部都用厚厚的泥巴給糊起來。

到這裡,要吊酒的地方基本上就算全了。

不過,看到古人吊酒打的這個灶,慕貞覺得挺無語的,你燒酒都曉得給這種灶留個煙衝,為啥做飯的灶就想不到呢?

每次做飯,人被燻得淚眼汪汪的不說,那做飯的屋,比小黑屋還黑,整個就像刷了一層黑漆似得。

最後一步,也就是莊稼人都盼望的一刻—吊酒。

底鍋添滿水,把酒樽子裡一層層的添上酒糟子。酒樽子的側面,大概在上方的四分之一處,有一個酒盅大小的圓孔,這個地方是裝酒溜子,也就是出酒的地方。

把酒糟子上到和酒溜子平齊的時候,就架上天鍋。

天鍋一般有底鍋的兩個大,架上之後,把裡面裝滿水,然後就等出酒了。

和慕貞前世聽說過的,自制的什麼高粱酒,玉米酒不同。這種甘蔗酒,經過甘蔗和酒酵子發酵,利用蒸餾的方法,提煉出來的白酒顏色清澈,喝在嘴裡也沒有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