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蹤跡,乍一聽,是一部歷史題材電影,還是那種大萌軍民暴打倭寇海盜的故事。
而實際上,這電影講的是江湖故事。更準確一點,講的是門派偏見,講的是武行爭端。
大明萬曆年間,倭寇猖獗。戚繼光、俞大猷兩位將軍戰績卓著,蕩平倭寇。
在戰鬥中,戚繼光從倭刀的持法之中悟出玄機,改良了倭刀用法與形制,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將軍故去,天下安定,而倭刀的用法也漸漸失傳,武林中也斥倭刀為邪門歪道,不予承認。
主角便是當初戚家軍中的高手,為免將軍心血失傳,於是挑戰四大門派,為戚家軍的倭刀正名。武林門派也順勢將其作為倭寇圍捕。之後更請出第一高手裘冬月下山,二人對決。
看著劇本,萬年感慨萬千。理念是真的創新,故事也是真的爛。
動作設計著實令人耳目一新,沒有威亞,沒有飛來飛去的高手,也沒有一掌推出,風雲變色的特效。就是真實的你一拳我一腳,對決的雙方就是對峙,如同猴子一般不斷的挪動腳步,尋找著對方的破綻,期待著一擊必殺。
而且,劇本里還有不少黑色幽默成分。最終決戰裡,主角跟裘冬月還有中場休息,休息過後便一擊制敵。
但是,瑕就是瑕,瑜就是瑜。
理念再好,也掩蓋不了劇本在邏輯和臺詞上的問題。這個劇本,說的好聽一點,叫不太順暢,說的難聽一點,就叫邏輯不通,銜接生硬,臺詞裝逼,鏡頭雜亂。
總之一句話,8太行!
不過,這種電影,能出現,就算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國內的武俠電影,基本已經走到頭了。上世紀,胡金銓的詩意武俠,張徹的陽剛武俠,楚原的詭譎武俠,還有劉家良的硬派武俠,以及徐老怪的,姑且稱之為修仙武俠。大家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解讀,跟萬花筒似的,把武俠這倆字變得五光十色,變化萬千。
後來,陳可辛的那部武俠還算是有幾分創意,不過故事上存在太多的問題,壓根禁不起推敲。徐百九在電影裡,用科學解釋武術的橋段倒是很驚豔。這也就造成這部電影前期精彩,後期無力,到了最後的決戰戲份簡直就是太監似的,完全沒高潮。
用針灸引雷,劈死大boss教主?你怎麼不說徐百九有查克拉,最後用出一招千鳥把大boos給電死呢?
徐老師的劇本固然很爛,但也算是給武俠電影創新了一個發展思路。
從這個角度看,萬年還是願意參與一把的。
所以,萬年給徐老師的建議是,繼續完善劇本。若是邏輯通順的話,他一定參演。當然,繡春刀的武術訓練他肯定參與,也算是給之後的電影打個底子。
徐昊峰還建議把電影裡靳一川的武術根底換成倭刀刀法,而丁修的武器剛好也是來源於倭刀的苗刀。這樣的話,兩人的師承顯然更加清晰。
兩人武術功底同源,都是軍中的倭刀刀法,那師父從哪兒學來的?肯定是戚家軍裡啊。
時間也對的上,繡春刀的時間是崇禎年間,而戚繼光於萬曆年間去世。戚家軍老卒浪跡江湖,收兩徒,傳授倭刀刀法,大的為匪,小的則進了錦衣衛。
至少比靳一川用雙刀來的好,他的短刀不是以身帶刀,沒有明顯的腰部使轉,小動作很多,導致橫氣填胸,對心肺不利,因此他的病只能越來越惡劣。
師兄弟對決,同樣的刀法,一人用師傳苗刀,一人則用朝廷繡春刀,多刺激。
萬年並不準備拍續集,丁白纓也不會出現。所以,頂多在劇情裡暗示一下丁修兩人的師承就好了,沒必要特地安排一個師徒三角戀。
初步定下合作意向之後,徐昊峰也是喜滋滋的離開,準備回家繼續完善劇本。萬年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