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在《城邦暴力團》中,曾經提及所謂&ldo;理想的讀者&rdo;的概念,他認為一個作者在創作時,一定預設了某個人能夠完全理解作品中的象徵、意圖與暗示,也才能傳遞出一個完整的訊息。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書的作中作《再見草莓田》便成了一種隱喻結構,讀者讀到了什麼並不重要,而是如何從讀到的東西出發、延伸、搜尋、並詮釋,展開對整個世界的理解與重新型塑。
這除了提醒我們閱讀伊坂作品時必須小心理解他所帶來的訊息,也告訴我們,&ldo;看到了&rdo;其實不代表什麼,&ldo;去做些什麼&rdo;才是真正帶來改變的可能力量,就算我們不知道現在做的這些是否能夠造成影響,但這個動力終究會讓我們奪回對於自己處境的發言權。
從伊坂的後期作品來看,他開始展開對人的&ldo;能動性&rdo;的探索,這也暗示了為什麼他會採取科幻設定來寫《odern tis》,因為這只是一個未來的可能,我們&ldo;當下&rdo;的舉動會決定這究竟只是虛構或是個預言。
相信你所相信的,思考你所該思考的,做你所應當做的。
還有別忘了‐‐
把勇氣帶在身上。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