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劬�彌貧群駝�畏秸胗帕擁鬧匾�曜肌�
與“帕累托最優”相適應的,是“帕累託改進”。它是指在沒有使任何人處境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的處境能變得更好。要注意,“帕累托最優”指的是一種狀態,“帕累託改進”指的是一種變化。
阿羅不可能性定理——要留意不同的聲音(3)
試舉一例。球迷們去體育場觀看一場精彩的足球比賽,球場能坐50000人。假如在比賽開場前,坐到了49000人,那麼,體育場在此時還沒有處在“帕累托最優”的狀態,因為如果一再進入1000名球迷,他們也可以看到比賽,即“他們的處境會變得更好”,這個增加球迷的過程就是“帕累託改進”。但是如果已經坐滿了50000人,如果再進入1000名甚至更多的球迷,這些新增加的球迷可能會因為看到球賽而使“自己的處境變好”,但對於那原有的50000名觀眾來說,處境卻會變差,原因很簡單,超過規定人數,安全性就受到損害了。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長途汽車。在沒有滿員的情況下,可以再上乘客,以達到“帕累托最優”,但是滿員後再超載,全體乘客的安全就會受利益與效益並重—管理中的經濟學第八章
到影響。
上面提到,“帕累託改進”的特點是自己變好,同時又不使他人變差。正是由於“帕累託改進”沒有損害到他人的利益,其行為所遇到的阻力往往很小。以我國的改革開放初期為例,其政策大多都是帕累託改進,比如“分田到戶”和“聯產承包責任制”,它們的特點是廣大農民獲得了切實的好處,而其他行業也沒有受到什麼損失,所以推行起來阻力不大。但是如果不是帕累託改進的話,即在使一部分人變好的同時,肯定會使另一部分人變差,阻力就會增大。
如果一個經濟制度不是帕累托最優,那麼就應該進行帕累託改進。一家企業如果能夠做到在不損害對手的情況下為自己爭得利益,即可認為在進行帕累託改進。如果是兩家帕累託改進的企業進行交易,往往就意味著雙贏局面的實現。
在經濟學上,“帕累托最優”無疑是一顆閃爍著迷人光澤的寶石。它包含著自由平等的精神、公平公正的道德訴求以及對優劣進行評價的效率標準。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均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及他人,最終將實現社會的充分富裕。由此看來,帕累托最優確實令人神往。
一般來說,達到帕累托最優時,會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交換最優:即使再交易,個人也不能從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時對任意兩個消費者來說,任意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是相同的,且兩個消費者的效用同時得到最大化。(2)生產最優:這個經濟體必須在自己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此時對任意兩個生產不同產品的生產者,需要投入的兩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是相同的,且兩個生產者的產量同時得到最大化。(3)產品混合最優:經濟體產出產品的組合必須反映消費者的偏好。
35歲以前要活學活用的62個經濟學通識此時任意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必須與任何生產者在這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產品轉換率相同。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經濟學上,“帕累托最優”描述的是一種過於理想化的狀態,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比較難以達到。“帕累託改進”又存在著一個很嚴格的條件,即不允許任何人的利益受到損害,這在當前的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滿足。於是,經濟學家們設立了另一個寬鬆一些的標準。它的特點是,如果在一種變革中,受益者所得到的利益足以彌補受損失者的損失,那麼這種變革就是“卡爾多—希克斯改進”。它是以一種長期發展的眼光來觀察經濟變化的,要求的是一項經濟政策能夠從長期提高全社會的生產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