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人員。”
不久,被軍管的各單位形勢一度好轉。父親終於鬆了口氣。他想趁熱打鐵,在7月15日的軍委常委會議上,他又提議把軍事接管的單位,組成18個研究院,以便開展國防科研工作。9月20日,這個提議在經過周恩來主持的國務院業務組會議討論後,正式形成了《聶榮臻同志關於國防科研體制調整改組方案的報告》,上報毛澤東、林彪、周恩來、中央常委、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審批。
讓你牽掛讓你憂(4)
報告中說:“根據集中統一、分工協作、以軍為主、軍民結合的原則,從軍隊發展武器裝備的需要出發,進行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擬將中央批准接管的國防科研單位,調整改組為18個研究院。”
這18個研究院分別是:1、地對地導彈,2、地對空導彈,3、艦對艦導彈,4、潛對地導彈,5、衛星,6、飛機,7、艦艇,8、探空火箭,9、核武器,10、電子整機,11、火炮,12、裝甲坦克,13、特種武器,14、電子元件,15、光學和精密機械,16、新材料,17、空氣動力,18、工程設計。父親在報告中說,這樣調整改組的好處是:可使研究與作戰使用緊密結合,更好地為我軍戰略方針服務;有利於大力協同;可更好地貫徹“兩彈為主,導彈第一,努力發展電子技術”的方針;可迅速自行設計武器裝備。
這18個研究院,大部分是原有的,進一步補充加強;一部分是把分散的急需的科技力量集中起來,新組建的。
這是文革中父親為擺脫國防科研工作面臨的困難局面,所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可以說,這是父親在###年代為保護國防科研所做出的最大努力。他的願望是,既要保護好這些單位不受衝擊,同時還不中斷國防科研工作。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10月25日,毛澤東在這個報告上批示:“榮臻同志:此件壓了很久,今天看過,很好,照辦。”
11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聯名發出中共中央檔案,要求各單位遵照執行。
父親太愛科學事業了,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正是這個舉措,使國防科研單位在混亂的年代裡基本得以保全。而且“文革”期間,科研成果仍然能夠湧現,比如氫彈爆炸,比如衛星上天,比如核潛艇下水。這都是在“文革”的狂風暴雨中試驗成功的。中國的國防科研人員,於逆境中為民族做出的貢獻,更是彌足珍貴。
但是,他個人卻又為此多了一份“罪狀”,國防科委的造反派說:“聶榮臻為了壘聶氏山頭,所以想出了組建18個研究院的主意。”
還有人說:“過去說羅長子(羅瑞卿)手伸得很長,現在聶榮臻的手伸得比羅長子更長,他從原子彈一直抓到了山藥蛋(馬鈴薯)。”這個人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不久前,父親在聽取劉西堯彙報原子能利用問題時,曾經說過,放射性同位素如何用在民用方面,值得研究,比如山藥蛋經過同位素輻照,有利於防止黴變和種子的提純復壯。
父親去世之後,“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王大珩說:“‘文革’期間,聶帥提出,要保護從事國家任務的專家。我也是保護物件。我很幸運地受到聶帥的保護,雖受到精神壓抑,總算沒受皮肉之苦。這也是要向聶帥表示衷心感謝的一件事。這件事才使我有可能在以後更好地從事科研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科技界尤其是國防科技界所受的衝擊比較少些,父親為此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那個###的年代裡,父親牽掛科學家,牽掛科研單位,牽掛國家的科技事業。同時他作為一名軍人,一名老兵,更牽掛、憂心國家的安全和部隊的穩定。父親太愛這支軍隊了,他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樣,最不願意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