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名作《水調歌頭》,歷來被認為是寫月詩詞中最好的一首。寫這首詞時,正是詩人仕途失意遭受挫折之時,在這裡,詩人雖表達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寂寞,但更多地卻抒發了對親人的懷念之情,表達了對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願。

我國民間有“無月不成詩”之說,中國寫月的作品幾乎多得不可勝數。你看,“?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月落烏啼霜滿天,?楓漁火對愁眠”;你聽,“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要說最富想象力的應數那首《聽月詩》——“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摩天咿啞冰輪轉,搗藥叮咚玉杵鳴。樂奏廣寒聲細細,斧柯丹桂響叮叮。偶然一陣香風起,吹落嫦娥笑語聲。”??

“把酒問青天”,華夏民族不僅吟月、誦月,還在問月。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鼻祖、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屈?最先在《天問》中發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號稱詩仙的李白也浪漫地發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一問之。”“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詩人的發問,不正是人們渴望瞭解月球的心理再現嗎?

古往今來,我國人民對於月球有過長期科學的觀測、記載與計算。在公元前14~12世紀,我國商代的甲骨文裡,儲存了一批世界最早的月食記錄,從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證實,早在商代我國勞動人民已?知道利用大、小月和根據自然現象的週期變化,把十二個月算作一年,將閏月設在年終,稱為十三月。在祖庚、祖甲時代的甲骨上曾記載一年中有兩個六月,證明當時已?知道在年中置閏。西漢的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裡第一次提出了月食發生的週期:“凡百一十三月而復始。故月蝕,常也”。東漢永光年間(公元前100年前後),賈逵發現並計算了月亮在軌道上變速的具體數值。以後,劉洪精密測得近點月日數值為日(近代測定的資料為日)。東漢時傑出的天文學家、機械製造家張衡,對於月球的觀測有獨特的見解,在他的天文學著作《靈憲》裡,提出“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科學地指出月亮不會發光,我們所看見的月亮是被太陽照明的部分;張衡還進一步解釋了月食發生的?因,他在《靈憲》裡把地影稱為“暗虛”,並且說當月亮進入“暗虛”時就會產生月食,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南北朝著名的科學家祖沖之,創造了新的歷法——太陰曆,並改進閏法,第一次在制歷中考慮了歲差。祖沖之根據月球在軌道上速度的變化,測定的月球由交點環行一週再回到交點所需要的日數已極為接近近代測定值。敦煌文獻《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曆日至十二年曆日》為現知中國最早的月食預報材料,且推算得相當精確。在太平真君十二年曆日中共提到兩次月食,分別在公元451年4月2日和公元451年9月27日,?考證及推算,這兩次月食是月食預報而非月食記錄。由於目前出土的歷日中還沒有這麼早的月食預報,因此,太平真君十二年曆日上的這兩次月食預報應是現知中國最早的月食預報材料。元朝郭守敬創立的“授時歷”,所採用的平均歷年與世界通用的公曆相同。

明月幾時有(3)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華民族與月亮密切相關、最有人情味、最賦有詩情?意的一個傳統節日。

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這天的月亮分外明亮,又大又圓,月圓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就有過“中秋”的詳細記載,到唐朝初年,中秋節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成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