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計策一旦被敵人知曉,就會前功盡棄,有些計策則不然,無論對手知道與否,都必須參與其中。 這就是陰謀和陽謀之間的區別,大明建國大典對於大元而言就是最簡單粗暴的陽謀,不管是執棋的烏尼還是正在觀戰的出局棋手,對於這一點都知之清楚,他們的目光都放在了十萬蒙古鐵騎和明軍之間那一場必然之戰。 雖然從局勢來看,大元似乎對於東部區域的南方一直疏於管理,導致養出明國這樣的怪物,可同樣沒有人懷疑此時巔峰大元的實力。 十萬蒙古鐵騎,個個達到紫階以上,其中的特殊軍團【怯薛軍】更是全部達到了虛金以上,這樣的怯薛部隊有足足萬人。 一支超過萬人的虛金以上的軍團,那是何等的強大。 而能做到這一切,則是烏尼利用大元大勢結合征服道境的完美組合。 烏尼可不是蠢貨,在逐漸剿滅那些妄圖破他大勢的起義軍後,烏尼是有選擇權的,可在當時他根本沒有絲毫猶豫的選擇了主力西向,為的就是練出這支無敵天下的蒙古鐵騎。 征服道境融入大元大勢之後,這個大勢擁有了自己的征服屬性,這種大勢屬性的賦予對於國士以下的棋手算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可烏尼做到了,征服屬性的大元大勢,只要伴隨著征服腳步的擴張,大勢之力就會著重性的加持士卒。 在這種加持下,蒙古帝國的戰兵戰鬥力的提升完全就是劃時代的。 這也是一些西方地區的棋手比較倒黴,不少棋手剛剛執子不到兩年,就面對上了最精銳的大元鐵騎,其後果就可想而知。 倒是這一次大元中心東移,讓不少棋手長鬆了一口氣。 當年十二月大雪紛飛,在這命之世界中,可沒有長江黃河,區分南北的只有一條更為雄渾的長河,但這長河每年冬季則必有兩個月的冰凍期。 這也是大宋在劣勢之後滅亡如此快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次,發狠了的大元不顧馬匹將士的損耗,在十二月間縱馬渡河,浩浩蕩蕩的鐵騎勢必要在新年來臨之前,重創明國。 烏尼也沒想過一戰滅了明國,但是隻要重創,那所謂的開國大典就是一句笑話般的存在。 面對大元的進攻,這一次的明軍沒有如同以往南方勢力那般選擇死守城市,而是由虛金英雄棋靈【元帥常遇春】作為前軍總指揮,對於元軍進行了半渡而擊。 伴隨著一處又一處的冰面的損壞,劉伯溫站在長河南岸點將臺上的神色變的更為紅潤,他自身的氣運也伴隨著又一策的實行,變的更為璀璨,默默貫徹著整個戰局的諸葛一甚至感覺,劉伯溫很可能是他這群英雄棋靈中,除了朱元璋外第一個靠自己進入金階的存在。 經過了這兩年的連續獻策,那本金色的策書,此時的文字已經上升到了十五,十五條精妙絕倫的計策,也成為了明勢力發展壯大的重要保障。 八策內政,七策用兵,劉基的作用不同於諸葛亮那般親自領軍耀目一時,卻宛如春雨一般潛移默化,整體提升著大明的實力。 就這一次元軍渡河的戰役,有了劉基的策劃,一萬大明騎兵,用了最為詭異的方式,對十萬元軍造成了一次不小的下馬威。 雙方一輪交鋒,以逸待勞的明軍付出了數百人的代價後,焚燬元軍輜重過半,斬殺元軍鐵騎千餘人。 雖然這種戰損對於大元而言並不算什麼,可這才是剛剛開始。 而且一向以騎兵傲視天下的大元帝國,這一次在以多打少的情況下,騎兵對決竟然損失數目上打輸了。 看到這一幕,不懂兵道的一些棋手可能並不覺得什麼,但包括烏尼在內所有明白兵道常識的棋手,完全意識到了命軍的不對勁。 什麼時候南方地區明國的騎兵可以和自己抗衡了? 雖然這一次最為精銳的卻薛軍並沒有出戰,可這已經足以引起烏尼的不安了。 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被擊敗?這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難以理解的。 另外一邊的諸葛一則是更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一場騎兵對撞,雖然從結果來看明軍大獲全勝,但其中戰鬥力的差距不管是他還是他剛剛共鳴過的常遇春都已經發現了。 以有心算無備,又有虛金階歷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