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如今眼睜睜的看著鄉民收了糧食,歡天喜地的運送到常定鄉,大同縣的官員自是坐不住了。
這些糧食,本來該是他們的。
大同縣內的人口不少,單單生活在大同縣城就有十萬治民,城池邊緣,同樣有不少山民聚居。
這些縣裡的鄉民,大部分是不從事農事,糧食得從糧商手中購買。
如今大同縣內,更是聚集了十二三萬人口,附近不少鄉民都躲進城裡,差不多佔了大同縣的一半人口,每天消耗的米糧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城裡的糧商跑得七七八八,城民就算有錢也沒有地方購買糧食。
因為怕流民湧入縣城,大同縣實行鎖城策略,就算大同縣令再不捨得浪費米糧,也不得不設定個多施粥點,勉強吊著鄉民的命。
若是大同縣不施粥的話,餓瘋的城民,不等流民或者黃巾軍殺來,就會破了縣裡的糧倉,把米糧都搶掠一空。
而且,萬一真的有流民或者叛軍攻城,大同縣的官員還得依仗城民協助守城,餓死他們對大同縣是百害而無一利。
大同縣城內聚集的丁口比常定鄉更多,不過,縣裡不像楚河給足夠的米糧肉食潛淵衛等食用,施粥也是米少水多,綜合算起來,消耗反而比常定鄉少一些。
原來的大同縣的官倉多少有點存糧,加上楚河的五萬石米糧,還有從富戶徵調的米糧,這十二三萬人,支撐了大半年的時間。
不管怎樣說,現在大同縣城,米糧已經見底了。
大同縣令劉巖,目光有些失望的看著在座諸人。
縣衙的議事廳,大同府衙三大主管,諸多從事基本都在,胡通這個第三號主簿的位置早被外來的陳華取代,縣丞蘇可這大同縣第二人,同樣是不敢離開縣城逃難他處。
出席這次會議的,除了大同縣官府重要官員之外,還有七八個大同縣士紳大戶代表。
劉巖召集他們前來開會,自然是為了糧食之事。
“各位同仁,本官召集各位前來,是希望諸位能想個辦法,解決如今困境。”
劉巖年紀已經六十開外,儀容威嚴,不苟言笑,在縣官之中,算是年紀比較大的層次,聲音低沉,卻是蘊含相當力度。
“想必諸位都已經知道,我們大同縣城的米糧,已經耗盡,若是想不出法子,不出一月,十餘萬軍民,便會無米下鍋。”
縣丞蘇可也點了點頭,目光朝著幾個士紳大戶看去:“劉大人說得不錯,如今黃巾餘孽作亂,把大同縣徹底與帝國隔開,且逢南蠻叛變,恐怕一時三刻之間,朝廷難以給我們多少助力。”
“本官和劉大人,希望我們大同縣能上下一心,齊心協力的渡過這次難關。”
見到幾個大戶目光都閃縮起來,他聲音略微一沉:“常兄、赫連兄、吳兄,還有諸位大同縣計程車紳,我們縣裡的意思,是希望你們能暫且借點米糧出來。”
“等今年賦稅收上來,縣裡定然會如數奉還,劉大人和本官也會上書朝廷,表彰各位作出的貢獻。”
幾個士紳大戶聽蘇可如此一說,臉色都變得難看起來,目光朝著常高看去。
常高,是天水郡常家的人,更有族人在朝廷任職,當是大同縣士紳豪族之首。
常家大半的人早就離開了大同縣,只有常高這個三老爺留下來。
常家在大同縣基業極多,大部分都是難以馬上變現的田產店鋪,自是難以捨棄。
當時想著就算黃巾軍作亂,也不大可能進入死衚衕的大同縣,常高才留了下來,哪裡料到南蠻也跟著反蜀,一下子讓大同縣成為了飛地,這下想走都走不了了。
見到眾人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常高苦笑一聲,起身拱手說道:“劉大人、蘇大人、陳大人,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