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契丹撤退期間,山西節度使劉知遠於947年2月被其軍隊擁立為皇帝,劉知遠也是沙陀部突厥人。在中國輿論的積極支援下,他以&ot;後漢&ot;王朝建立者的身份於同年4月在開封登基。
耶律阮(947-951年)和耶律璟(951-968年)先後繼承德光成為契丹統治者。如果不是中國人自己給契丹提供了行動的機會的話,契丹將永遠沒有干涉中國事務的希望。951年,&ot;後漢&ot;王室被新王朝(即&ot;後周&ot;王朝)趕跑,逃到山西中部避難,在此建立了稱之為&ot;北漢&ot;的地區小王國。&ot;北漢&ot;以太原為都,從959年一直統治到979年。當時以先後在開封建立的統治王朝,即後周(951一960年)和宋朝(960年)為一方,與在山西中部太原實施統治的&ot;北漢&ot;王朝為另一方之間爆發了連續不斷的戰爭。&ot;北漢&ot;的統治者們出於對那些把他們推翻的&ot;後周&ot;人的怨恨和為了保住他們在山西的小王朝,把自己置於契丹人的保護之下。契丹人當然也很樂意又加入這一角逐。無論帝國軍隊何時企圖奪取太原,他們的軍隊就趕來援助&ot;北漢&ot;。
這種形勢一直持續到中國大王朝,即宋朝(960年建立)到975年重新恢復了中國境內各國(除太原的北漢)的統一時為止。
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於968年曾試圖收復太原,但是,被契丹人阻止,契丹人像往常一樣趕來保衛太原。宋朝的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要幸運些。979年,宋太宗不顧契丹的干涉,迫使太原投降,歸併了山西的北漢國。接著,宋太宗決定收復自936年以來就被契丹佔據的長城以南的領土:大同和北京。但當時在位的契丹君主耶律賢(968-982年)及其將領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使宋朝打消了再征服的念頭。宋太宗一直進軍至北京(當時的幽州或燕京),他們圍攻北京,但是,被契丹大將耶律休哥在北京西北的高梁河附近擊敗,被迫迅速撤至北京與保定之間的涿州(979年)。現在輪到契丹試圖入侵中國人佔領的河北部分地區,但契丹大將耶律休哥在正定城前被打敗。
986年,宋太宗又起了新的念頭。契丹可汗耶律賢剛去世,由年僅12歲的耶律隆緒(983-1031年)繼位,其母肖氏攝政。這一時機似乎對中國有利。宋軍分兵數路,分別由曹彬、潘美、楊業率領,一些人向大同進軍;另一些人向北京進軍。西進的軍隊勝利地奪取大同;而東進的軍隊只達涿州就受阻,最後在涿州西南、易州附近的歧溝關被耶律休哥擊敗,退至北京與保定中間的拒馬河。宋軍殘部向南逃。耶律休哥緊追不捨,《通鑑綱目》記道,當宋軍正在渡沙河(無疑是流經正定和河間以北的新樂)時,耶律休哥把宋軍趕入河中,宋軍大批淹死。契丹佔領了深州(在正定附近)、德州和順德。但是,對中國來說,十分幸運的是他們沒有乘勝南進。直到989年,宋軍才完全恢復元氣,並在保定附近打敗了契丹人。
中國面臨的困境因唐兀人而加劇,唐兀人是藏族的一支。於11世紀初在鄂爾多斯和阿拉善地區建立了新國家,即西夏國,它一直是中國陝西省的威脅。西夏國的建立者趙保機,又名李繼遷(死於1003年),於990年得到契丹人的認可成為西夏王,契丹當時是東戈壁灘所有各部的宗主。1001年,李繼遷劫掠了寧夏附近的中國軍事重鎮靈州,或稱靈武。西夏王在離寧州不遠的地方,在興慶府建立了都城。因此,宋朝發現它同時面臨著東北部契丹王朝和西北部西夏王國的威脅。在宋朝第三代皇帝真宗統治時期,契丹王耶律隆緒於1004年發起一次穿越河北南部的騎兵遠徵,沿途攻佔了保州(今保定)。冀州(今大名)、德清軍(今清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