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治喪,這實在不是什麼光彩的事,若非當下財政困難到了極致,也斷然不會走到這一步。但對於李凒來說,拉下臉向海漢借這筆錢還並不是讓他最難受的事,借完錢之後他才知道,這只不過是朝鮮近兩年向海漢借到的三十多筆款項之一,數目比這次大的借款比比皆是,前面還有一大堆的欠款需要逐月逐年地慢慢償還。
“金大人,記得我去年去三亞之前,我們向海漢借的錢遠遠沒到如今的數目,怎地才過了一年時間,我們竟然會欠下了這麼多筆借款?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狀況?”
李凒在審查了戶曹衙門送來的一堆欠條之後,當下也是大感頭疼,只好是將金尚憲傳來,向他詢問這些借款的緣由和去向。
金尚憲道:“陛下,其實過去這一年中我國向海漢借的這些錢款,絕大部分都是投在了大同江流域那些與海漢合作經營的產業。只是這些產業目前的營收還不甚理想,回本盈利尚需時日,所以當下朝廷財政還是有些吃緊。”
李凒去年出國的時候,國庫便已經快要見底了,就連派遣留學人員的費用都幾乎拿不出來。那時候李倧為了維持各個衙門的運轉,不得不開始向海漢籌借大筆錢款。不過當時李倧對財政狀況的走向還比較樂觀,因為海漢承諾了大同江流域的合作專案將會為朝鮮國帶來持續的可觀收益,也沒人會去懷疑海漢的賺錢能力。
但一年過去了,回到故土的李凒發現國家的財政狀況似乎並沒有得到明顯的好轉,欠海漢的借款反倒是增加了許多,這顯然不是他願意見到的狀況。
關於大同江流域的那些合作產業,李凒也有所瞭解,出國之前他甚至還去實地考察過一次。不過那個時候當地大部分割槽域仍是處於工地狀態,還沒有多少實際產出,所以李凒也很難預計當地那些產業投產之後的情況。
但在李凒看來,既然那邊有海漢人盯著,照理說建設進展不應如此緩慢,而且他明明記得去年出國前去大同江那邊考察的時候,海漢人所承諾的投產時間可要不了這麼久。類似鹽場這種相對簡單的生產場所,去年就應該可以陸續投產運營了,財政狀況應該有所好轉才對,怎麼會反而讓外債越欠越多了。
李凒不悅道:“大同江那些產業,如鹽場、礦場,去年便應該投產了,怎地還在只出不進,反倒要繼續往那邊增加投入?”
金尚憲解釋道:“鹽場礦場的確是已經陸續投產,但海漢人認為生產規模仍然不夠,所以一直還在擴充場地。按照協議我國也得按比例投入相應的經費,如果不跟投,海漢就會在這些產業中佔據更多的份額,所以為了確保未來的收益,我們也只能咬著牙繼續砸錢進去了。”
李凒聽完這番解釋後越發覺得頭疼了,原本指望這些合作經營的產業能夠迅速改善本國的財政狀況,但想不到還沒看見收益,就已經因此揹負上了沉重的債務。
李凒有些不耐煩道:“明明說好是聚寶盆,如今反而成了無底洞!那邊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有收益,海漢人可有給出確切的期限?”
金尚憲應道:“據微臣所知,大同江流域的產業在今年年底之前應當會實現盈利,朝廷的財政狀況到明年便能有所緩解了。”
李凒搖頭道:“還是太慢了,欠了這麼多外債,如今還有好多需要花錢的地方,何時才能把坑填上?我在三亞的時候算過,光是組建新軍一項,頭幾年每年都得投入百八十萬兩銀子才行。要指望大同江那邊的進賬來實現收支平衡,看來短期內是辦不到了。”
李凒在三亞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在為本國的未來發展做規劃,而最穩妥的強國之法,當然便是效仿海漢的成功經驗,經濟軍事雙管齊下,以最快速度提升國力之後,便開始向外擴張勢力範圍,從而逐步成為令人敬畏的強國。
但海漢走這條路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