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沒人能否認這是一座被要塞化了的城市。從印度公司時代,歷屆的英國政府在這兒的投資就不遺餘力,不但在附近的海岸上修築了結實的大口徑岸炮的炮臺,更有諸多的兵營以及物資倉庫修建在城市附近的基地之中。
這都是歷來應付印度人叛亂的法寶、艦隊、重炮、與那些結實的碉堡。從印度人角度來講,他們數次為了民族自由而進行的起義,全都敗在這些東西的手下。
制海權使英軍有了無以倫比的機動性。充足的物資使原本作戰能力就相當強的英國、印度軍隊在對付起義者的時候,更加所向披靡。
可惜的是,由於對澳大利亞的增援,在這兒,無論飛機還是戰艦他們的力量都少得可憐。雖然陸上的軍隊數量並不少,但對付起印度人的起義他們還有些用處,但對付中華艦隊,根本就一點作用都起不到。
而那些少得可憐的海上力量與還算結實的海岸炮臺,面對350架飛機以及大口徑艦炮攻擊的時候,連一點像樣的作用都起不到。至於港口裡幾艘用來巡邏的巡洋艦與驅逐艦,他們倒是很利索的,在402毫米的艦炮轟擊下很快就結束了抵抗!
有人會說,戰列艦也就罷了,航母更不必說,龐大的身軀使他們可以攜帶更多的補給品,長期在海上行動。可是其他軍艦呢?他們使用的燃料與補給呢?中華艦隊憑什麼逾越廣闊的印度洋,並且不為沿途各島察覺而直奔加爾各達呢?難道他們連淡水也不必要補充嗎?
這些對於此刻擁有的飛艇已經達到150艘,隨時可以把4500噸物資運送到數千甚至上萬公里開外的“琴島政權”來說,就為這樣一隻艦隊進行空中補給,並不是什麼太過於困難的事情。
所以艦隊連淡水都不必設法補給,一切物資全部來源於飛艇的保障,他們只消追蹤著“簡易航母”的特殊頻道的訊號,自然就不難在海上找到他們,進行補給作業。
這樣就可以使艦隊在海上,不必靠近任何可能洩露行蹤的島嶼,一路兵鋒直指加爾各達。至於對岸攻擊,連他的學生金達維都可以做得好的事情,盧克納爾海軍中將自然更不成問題。
當空中力量一如既往了封鎖了海上通道,及附近炮臺的時候,6艘戰艦上的大口徑炮彈一個勁的砸向加爾各達各處的防禦設施。無論是用來與海軍對戰的,此刻處於空中壓制的炮臺,還是說兵營,全都在這些1噸重的炮彈下戰慄著。
果然重炮的轟擊是極有作用的,就如同那些大貝爾塔攻城炮的威力一樣,一枚炮彈下來,就是一片鬼哭狼嚎的慘叫,加爾各達的英軍享受到了比利時士兵在列日要塞當中的待遇。當岸上的重炮堡壘,無法再承受這樣的打擊時,他們按照對方的要求打出白旗,無條件投降。
畢竟,要求完全沒有了空中力量,幾乎沒有像樣的海軍力量的他們,去對抗一支這樣規模的艦隊。完全是一件不合理的、自殺式的要求。
好在,盧克納爾率領下的中華海軍第一艦隊,也沒有為難英國當地殖民政府,即沒有把大批的英國人關進集中營,也沒有在對方投降之後再度羞辱或者屠殺。他們只是根據作戰計劃,要求他們繼續維持加爾各達的秩序,另外不要妨礙他們拆除英國政府所有的設施。
例如港口設施、海岸重炮、艦船修造設施、包括英國政府所有的戰略物資、武器彈藥、糧食藥品,總之在這些強盜眼中,只要是屬於英國政府的,那麼現在就是屬於他們的。既然屬於他們,拆回去賣廢鐵就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外人不能干涉。
尤其令人氣憤的是,他們在要英國戰俘搬空了英國政府所屬倉庫之後,把已經投降的英軍的裝備也一股腦的裝上了船,令人可氣的是他們卻不收繳印度士兵的裝備,並派人對著這些印度士兵大講民族自決的道理。
作為英國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