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頂兩個人,一上午的功夫,就將大姨家這兩畝地的玉米掰了個精光,孫爸和孫剛大姨夫兩口也不過比孫剛多弄了幾麻袋。
臨近中午,孫剛大姨早早的回去做飯,孫剛則幫忙用車把掰好的玉米一袋袋的拉回家,扛到屋裡。
下午還有另外一塊兒地,他們也就沒有喝酒。
下午又忙活了大半天才把孫剛大姨家的玉米全部收回家,帶著大姨夫扔在車上的兩麻袋玉米,孫剛拉著爸爸回家了,連晚飯都沒在那兒吃。
“你們回來了,累嗎?”孫媽看著父子倆進門,趕緊端茶倒水。
“還好,不算累。”孫剛接過媽媽遞過來的茶水,清香撲鼻,喝上一口,苦澀中帶著一股茶香,說不出的享受,特別是幹完體力活後。
“爸,明天太陽好的話,把玉米弄房頂上曬曬,到時候去粉碎一下,做玉米碴子粥。”孫剛特別喜歡吃玉米碴子粥和玉米餅子。
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現代人而言,一碗熱乎乎、黃澄澄的玉米碴子粥,可以當作每日必備的“腸胃清道夫”。
玉米碴的纖維素、吸收和熬製的時間都在兩者之間,一般人(包括一般糖尿病病人)都可以食用。可以浸泡兩小時後,與大米一起煮,這樣做出來的粥黃白相間,粗細搭配,色香味都非常不錯。
但不要一次吃太多,不然胃會有點兒難受的。
玉米碴子粥還有個流傳已久的典故:相傳清朝年間,康熙皇帝一次帶著侍從到灤平的長山峪一帶打獵。眼年看太陽要落山了,康熙皇帝正要策馬往回走,忽然發現一隻梅花鹿,他急忙張弓搭箭,快馬加鞭,緊追不捨。這時,天色漸黑,侍從也不知哪兒去了。康熙累得氣喘吁吁,肚子裡也餓得咕咕直叫,只好策馬往回走。
走了一會兒,突然見前面有燈光,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家農舍。康熙勒住了馬,看見一個白髮老人和幾個兒子正要吃飯。飯桌上擺著熱氣騰騰、焦黃焦黃的玉米麵乾糧和香噴噴的玉米粥,還有野兔肉燉蘑菇,燒金針和一大盤冷盤。康熙這時更覺肚子餓了,他下馬走進了農舍說:“我是過路的,因為天晚了,肚子也餓了,想借一餐,一定多付銀兩。”山裡人直爽好客,一聽說遠來的客人,立刻讓到上座。
康熙吃完飯,問道:“這麼好吃的飯菜是誰燒的,一定是個巧媳婦吧?”老人笑著說:“不是,我家沒女人。只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上山打獵,二兒子上山砍柴,三兒在家種菜燒飯。這飯菜就是三兒子做的。”康熙看見三兒長得眉清目秀,也很喜歡。正在這時,皇帝的侍從在外邊看到皇帝的御馬,找了進來。這家人這才知道來客是皇帝,惶恐萬分,趕緊磕頭。康熙笑著說:“看到你們一家快快樂樂享太平,朕很高興!”他吩咐賞銀百兩,才乘馬而歸。
過了幾天,康熙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派人找到老漢的三兒子,讓他在御膳房裡專做玉米粥。從此,玉米粥寫進了御膳房的食譜。
“嗯,會記得的。”孫媽知道兒子喜歡玉米粥和玉米餅子,到時候做給他吃。
在院子裡走來走去,打量著院子裡的裡裡外外,孫剛感到一陣陣滿足,自己是不是傳說中的小富即安。
其實他發現自己的理想真不高,能夠陪伴親人,舒舒服服的過日子就已經很滿足了。當初那些不合實際的遠大理想隨著這些悠閒的日子慢慢消散,最近連帶身子骨也越來越懶散了。就好像魯迅先生的名句:“生活太安逸,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今天忙乎了一天,胳膊一直酸酸的,估計明天早晨起來,會更麻煩,使不上勁兒。
想著想著天逐漸暗了下來。
孫剛抬頭望去在那太陽沉下去的水天交界的地方,卻還殘留著一抹淡淡的紅暈。
從炊煙裊裊的村子裡,不時地傳來幾聲狗吠雞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