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9部分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漢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陽,後因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但群臣大多是從東方而來,紛紛反對,認為洛陽更好。於是劉邦徵詢張良,張良說:“洛陽建都的東周雖然比秦晉兩世好,但是城郭僅數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擊。反觀關中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並向東方牽制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正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說的沒錯。”於是劉邦決意定都長安,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安縣,高帝七年,定都於此。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牆。漢武帝設京兆尹治理長安,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並在城西擴充了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裡,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商道,長安城成為連線歐亞的橋樑、“絲綢之路”的起點,繁盛一時。全盛時期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城中有萬戶,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長安城一度毀於戰火。至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長安改為西京。及至漢末,漢獻帝曾遷都回長安。兩漢時期,長安一直作為都城存在。

漢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市區西北郊外,面積約36平方公里,大約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長安城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居民區分佈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里“。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在城南有一組王莽時期建造的禮制建築。漢長安城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漢長安城城牆遺址基本完好,夯土層次分明,異常結實。根據實測,城的周長千米,合漢代近63裡,總面積約36平方千米,其中東牆長6千米,南牆長千米,西牆長千米,北牆長千米。用今天的地名來說,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東北角在三官廟,西南角在雁雀門,東南角在閣老門,範圍極為清晰。城的形狀為不規則的正方形,南部為宮殿區,北部為居民、手工業和市場區。城內槐、榆成蔭,松、柏茂盛,景色蔥鬱,十分壯觀。

漢長安城牆所以不規則,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長樂宮位置的影響,並非有意把城修成“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狀。北牆達6處曲折,與渭河的走向完全一致。西牆1處曲折,受潏河和未央宮的制約,南牆作直角形曲折,除受兩宮位置影響外,主要是為了把高地圈進城內。漢長安城的形狀完全受到地理條件的制約,因地制宜是修建漢長安城的基本原則。

長安城城牆每面各有三個城門,都城十二門。並對東牆的宣平門(東出北頭第一門,亦稱東都門)、霸城門(東出南頭第一門,亦稱青門),南牆的西安門(南出西頭第一門,亦稱平門)和西牆的直城門(西出南頭第二門,亦稱龍樓門),進行了發掘,證實每個城門都有三個門道,每個門道各寬8米。由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