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9部分

城門通向城內的街道,都以三條平行的街道組成。街道的寬度一般為45米左右,中間的一條寬約20米,兩側各寬約12米,以兩條平行的排水溝為分界線。像這樣寬暢的街道實際上只有八條,均為南北、東西向,十分端直,顯然同地形平坦有密切關係。由於霸城門、覆盎門、西安門、章城門距離宮廷太近,通向城內的街道不被列入大街之數。中間一條寬約20米的大道被稱為“御道”或“馳道”,是專供皇帝使用的,連皇太子也不敢橫絕。漢成帝為太子時,元帝曾急召入宮,住在桂宮(未央宮北)的成帝,出龍樓門後,由於不敢橫絕“馳道”,一直向西到直城門,才橫過“馳道”,“還入作室門”進未央宮。由此證明西漢一代對“馳道”的管理是十分嚴格的,連貴為皇太子也不敢行“馳道”。這些縱橫交錯的街道形成許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最長的是安門大街千米,宣平門大街千米。最短的是洛城門大街850米。其餘大街多長3千米左右。這些大街除以門相稱外,安門大街為章臺街,直城門大街為稿街,清明門大街為香室街,橫門大街為華陽街。由於各條大街縱橫交錯,把全城分為大小不等的區域,也就是一般史書上所說的閭里。(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使用者請到閱讀。)

&nb為你提供精彩熱門小說免費閱讀!

正文 第275章 帝都長安(下)

漢長安城內共有160個閭里,“居室櫛比,門巷修直”。最著名的有宣明、建陽、昌yīn、尚冠、修城、黃棘、北煥、南平、大昌、戚里等,漢宣帝在民間時,曾住在尚冠裡。另外還有五里、窮里、南里、宣裡、假陽裡、有利裡、梁陵裡、當利裡、孝裡、安陽裡等,也分別見於文獻或《居延漢簡》。陳直認為,文獻中的陵裡即梁陵裡之省稱,宣裡、棘裡也分別為宣明、黃棘裡之省稱。元始二年(公元2年),“又起五里於長安城中,宅二百區以居貧民”。如果為五個裡,則每裡四十區左右。由於城的南半部基本上被宮殿所佔有,一般居民只能住在城的北半部或城門的附近,只有少數權貴才能在未央宮北闕附近居住,故有“北闕甲第”的稱謂。宣平門附近居住有不少權貴,被稱為“宣平之貴裡”。正是由於城的北半部為主要居民區,許多交易市場也就分佈其間。

據說漢長安城有九市,各方二百六十步。九市主要夾橫橋大道設定,“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致九州之人在突門(即橫門)”,“市樓皆重屋”,說明店鋪林立,生意興隆,具有中國古代城市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基本特點。為了管理市場交易,“以察商賈貨財買賣貿易之事”,“當市樓有令署”。今見於記載的市名有柳市、東市、西市、直市、交門市、孝裡市,交道亭市和高市等八市。文獻中還有四市的名稱,顯然是指四個市而言。一般認為漢長安九市指東、西、南、北市和柳市、直市、孝裡市、交門市和交道亭市。其中孝裡市在雍門之東,交道亭市在便橋之東,直市和交門市在渭橋之北,證明漢長安的市場主要分佈在城的西北部和橫橋附近。這是因為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即絲綢之路)被開闢以後,從西域來的商人首先從便橋或中渭橋(即橫橋)渡過渭河進入長安城的西北部,長安城的西北部既然成為商賈雲集的場所,商業發達就成為很自然的事情。另外。橫貫關中平原的東西大道也是從橫橋、便橋渡過渭河,橫橋、便橋附近交易市場眾多,商業發達,也正是交通便利所造成的必然結果。漢長安城市場繁榮,出現了許多百萬富翁,東市萬城,柳市(西城)萬章就是其中的代表。元始四年(公元4年)“又為方市闠門。周環列肆,商賈居之,都商亭在其外”,證明從漢代起,商人定居市場,開創了中國城市商業貿易的新局面。

宮殿建築是都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