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茅廬的西庇阿第一次把聲學應用於戰爭,一舉擊潰名將漢尼跋而留傳青史。
這次交戰的結果是,迦太基無條件向羅馬投降。並接受羅馬人提出的一切條件
:沒收軍艦戰象;剝奪交戰權;放棄全部的海外領土,賠償10000 斤黃金;派100
名貴族子弟赴羅馬當人質等等。於是,為期19 年的第二次腓尼基戰爭宣告結束。
羅馬徹底坐穩了在西地中海的霸主地位,然而,勝利者的慾望總是會不斷地膨
脹,這正是人類共同的天性。
羅馬人沒有就此止步,隨著羅馬的悲劇英雄凱撒大帝登上政治舞臺,他的大軍
又征服了高盧、發拉克斯、埃及和小亞西亞。稍後的屋大維大帝,繼續率領羅馬大
軍開疆拓土。大軍所到之處,勢如秋風橫掃殘葉,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羅馬的版
圖直至成為東起幼發拉底河,西抵直布羅陀海峽,北至英吉利,南到北非北岸,整
個地中海成為一個內湖才不再向外延伸拓展。
嬰兒最終成為巨人,“金色的羅馬”達到了它最為輝煌的鼎盛時期。
千古一帝震華夏當馬其頓的鐵騎踏上萬裡征程,羅馬大軍在地中海舞臺上作出
色表演之時,在喜馬拉雅山東部和天山、陰山、大青山區域的千里大漠上,同樣是
刀光劍影,烽煙不斷,廝殺連年。悽悽大漠深處,匈奴、東胡、月氏族,展開了爭
奪區域霸主的拼殺。戰馬的鳴嘶伴著勁風吹起的狂沙煙塵,在箭雨刀光的浪濤中起
伏跌宕,滾滾前湧。
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廣袤土地上,強悍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家
雄主,同樣為爭奪霸權而拼殺搏擊,逐鹿中原。黃色的土地上,到處大軍雲集、鼓
號震天,戈矛並舉、刀劍迸擊,車騎交錯、戰馬嘶鳴。戰爭之頻繁、規模之巨大、
兵車之眾多,遠非西方戰場所能比。交戰雙方投入軍隊的數量隨著戰爭的發展而急
劇增多,幾乎每一場交鋒的人數,都有數十萬之眾;戰爭的方式也由車戰、陣戰的
直接對抗逐漸演變為以步、騎、弩兵為主的野戰和賦予多種變化藝術的包圍戰。著
名的秦趙“長平之役”,兩軍從公元前262 年一直拼殺到公元前260 年,結果是趙
國40 萬大軍降卒被坑殺,秦國軍隊也傷亡過半。無數將士慘死沙場,流淌的熱血
盪滌著中原。
歷史的動盪急需一位鐵血人物站出來,用超人的智慧和強大的武力完成統一。
秦始皇正是順應這歷史潮流的發展挺身而出,“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御宇內”以
叱吒風雲的蓋世雄威,席捲天下蕩平六國,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偉大使命。
公元前237 年,秦始皇親政並以他的機智與果敢粉碎了呂不韋和■■集團,稍
試鋒芒後,便開始實現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這一年,呈現在秦始皇面前的是兩種針鋒相對的戰略主張:一是呂不韋之後繼
任丞相的李斯“先取韓”的戰略,另一種是大思想家韓非“舉趙、亡韓、臣楚魏、
親齊燕”的戰略。李斯的主張體現了先弱後強的作戰方針,而韓非的主張則體現了
先強後弱、遠交近攻的戰略佈署。
李斯與韓非雖系同學,一旦發生關係到自己前途命運的利害衝突時,相親變為
相互殘殺,便無法避免,這是人類天性中的弱點所決定的。既然衝突已經出現,殘
殺也已成必然,李斯聯合重臣姚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