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先發制人,在秦始皇面前分析了韓非的戰略方針

無非是“存韓”和“謀弱秦”。因為韓非是韓國的宗室貴族,人雖在秦,其心向韓,

故不讓討伐韓國而攻趙。不如極早殺掉以絕後患。秦始皇為李斯所言而動心,下令

將韓非關進監獄聽候發落。

既然衝突已經開始,就要制敵於死地,否則後患無窮。深知權術之道的李斯不

會放過這個契機,他以毒藥將韓非致死而取得了這場衝突的勝利。

韓非既死,李斯又倍受秦始皇寵幸。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戰爭的形勢和六國

的格局沒有深刻的瞭解,對敵我雙方的力量沒有正確的估計,缺乏戰略頭腦和眼光,

此時的秦始皇可能就要按照李斯的作戰方針行動了。

然而,秦始皇沒有行動。他開始以自己的宏才大略正確估計和判別敵我雙方的

力量,以及韓非與李斯兩種不同方針的得失。

秦始皇清醒地認識到,秦國的軍事力量比任何一個諸侯國的力量都要強大,若

單個較量,秦軍無疑佔絕對優勢。但是,秦國面臨的是關東六國的敵人,若以秦國

兵力對六國總兵力,優勢則歸對方。滅六國不能四面出擊,而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無疑是正確和明智的。要想各個擊破,就必須防止諸侯合縱。六國中,韓國最弱、

趙國最強,如按李斯的戰略方針,“先取韓以恐他國”,就很可能再“恐”出一個

以趙國為首的合縱抗秦的強大勢力。公元前241 年、趙將龐■統帥趙、楚、魏、燕、

韓五國之師合縱伐秦,就是以趙國為首聯合起來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不能再蹈

覆轍。韓非的主張無疑是為先打破諸侯合縱考慮的,是一種新的形勢下戰略目標的

發展與轉移。“舉趙”以擊其頭,使六國群龍無首,同時“親齊燕”以斷其身,合

縱難以形成。

秦始皇以一個戰略家的傑出才智,不顧李斯等人的強烈反對,毅然決定採用韓

非的戰略方針:遠交近攻,舉趙亡韓。作出了集中主力,打擊趙國的具有重大軍事

戰略意義的抉擇。

公元前236 年,秦始皇派名將王翦、楊端、桓■率30 萬大軍進攻趙國。

當時趙國大將龐■正率兵與燕國交戰,秦軍乘虛而入,佔領了上黨郡及河間地

區。第二年,秦軍又攻下平陽、武城。趙國軍隊陣亡十餘萬,大將扈輒死於亂軍中。

公元前233 年,秦軍又一舉攻下了趙國的赤麗、宜安,兵臨邯鄲城下。趙國危在旦

夕,急從北方調回正在防禦匈奴的名將李牧。李牧所率軍隊為趙國的精銳之師,從

北方返回後,士氣高昂,銳氣逼人。李牧以出色的軍事才能指揮將士和秦軍在邯鄲

城外進行了一場血戰。結果是秦軍遭到了攻趙以來的第一次慘敗,指揮戰鬥的主將

桓■由於戰敗而畏罪潛逃燕國。第二年,秦國大軍再次進攻趙國,又被李牧指揮軍

隊擊退。

儘管秦軍兵敗,但趙國的勢力已大大削弱,禍不單行,公元前230 年趙國又出

現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戰爭的消耗,災情的折磨,政治的昏暗,此時的趙國已成

強弩之末,滅亡之日為期不遠了。

趙國自身難保,聯縱已不可能。趁此良機,秦始皇派兵一舉將小小的韓國拿下,

昏庸無能的韓王被俘。

李牧儘管兩次大敗秦軍,但未能挽救趙國滅亡的危局。公元前229 年,秦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