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楊端兵分兩路撲向趙國。久經沙場的宿將李牧、司馬尚率趙軍拼死抵抗。
兩軍進行了數百次廝殺,均遭巨大傷亡。將士血染戰袍,屍骨遍地,苦苦搏擊一年
之久未分勝負。秦始皇親臨現場觀戰,以鼓舞壯士不惜全力拿下邯鄲。與此同時,
他採用尉繚“離間其君臣”之計,派人用重金賄賂趙國權臣郭開。郭開貪利而向趙
王誣告李牧、司馬尚欲謀叛亂,只守不攻,作戰不利。不辨真偽的趙王立即派趙蔥、
顏聚去取代李牧、司馬尚的兵權,李牧深知趙蔥、顏聚皆非將才,絕不是秦國名將
王翦的對手,在大敵當前的危急關頭,李牧以國家存亡為重,抵抗王命,拒不交出
兵權。趙王與郭開密謀派人將李牧抓獲並處以死刑,司馬尚被免職關入大牢。可惜
李牧忠誠一世,壯志未酬,沒有戰死沙場,卻被奸臣所害。
李牧一死,趙軍軍心大亂,結果秦軍不到3 個月,便攻克邯鄲。趙國從此不再
存在。
強大的趙國一旦滅亡,弱小的魏國和燕國的悲劇命運已無法改變。儘管不乏有
荊軻那樣的壯士,慷慨悲歌,以死相搏,但仍未能擺脫國破家亡的結局。兩國隨著
趙國的滅亡,也很快走到了盡頭。
時勢造英雄,但英雄必須正確駕馭和把握時勢,否則便不再是英雄。
四國吞滅,秦國面臨的敵人便是齊、楚。很明顯,這兩國的實力,楚遠比齊強
大,而秦與齊和親修好40 餘載,和楚數次結怨。面對齊、楚兩國的不同局勢,如
何確定征討戰略方針?
當秦始皇徵求文臣武將的意見之時,聽到的多是先攻齊,再伐楚的戰略理論。
這實則是李斯“先弱後強”作戰方針的延續。
秦始皇依然沒有這樣做。他再次清醒地認識到,齊國雖弱,但有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