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和聲道:“薛先生此次進京,不知要住多久?朕去年冬天見到方先生,他當時正在卜卦,說薛先生不是今春便是今夏要重來京城,朕還不信。現在看來,方先生的卦實在是準。”
遠處,柔嘉公主秦姝的嬌笑聲穿破一池碧水傳來。涼亭邊,梨花碎落如雨,隨風飄揚。
薛季蘭覺涼亭一角外的碧藍天空湛藍得有些刺目,垂下眼眸,從袖中取出一樣東西,呈於景安帝面前,道:“臣斗膽,此次進京,替三女薛蘅求陛下玉印加符!”
三、試玉
景安帝正飲茶,聞言吃了一驚,連咳數聲。宮女內侍蜂擁過來侍候,景安帝氣順些,揮手命眾人退去,涼亭中僅餘帝后及薛氏母女。
景安帝望著跪在面前的薛季蘭,許久方道:“薛先生,你正當盛年,為何這麼早便要定下接掌天清閣之人選?”
薛季蘭從容回道:“啟稟陛下,是為了《寰宇志》。”
景安帝猛然站起,大聲道:“《寰宇志》?!”
“是。”
景安帝大喜,急忙上前扶起薛季蘭,“薛先生找到《寰宇志》了?!”
薛季蘭忙躬腰答道:“臣有負聖恩,《寰宇志》尚未找到。”
景安帝“啊”了聲,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二百多年前,齊梁二國雙分天下,東西對峙,齊國更是昌盛一時,疆土龐大。卻因齊煬帝窮兵黷武,國力消耗過巨,民不聊生,天下大亂。最終殷國太祖皇帝率兵起義,滅齊立殷。
當時輔佐殷太祖打天下的是一位奇人,自號“青雲先生”,其人文武全才,精通天文地理、算術兵法。殷太祖立國後,本要冊封其為鎮國公,但青雲先生堅辭不受,掛冠而去,雲遊至殷國西北邊陲的孤山後,定居下來,廣收門徒,成立了天清閣。
太祖見青雲先生無意當官,更是敬佩,遂頒下旨意:天清閣歷任閣主都封為“國士”,並將數名皇子都送去天清閣學藝。其後二百多年,世家子弟入天清閣學文練武之人層出不窮,現任工部尚書謝峻便是其中一名。
青雲先生為了表示對太祖的忠心,也留下遺囑:歷任天清閣閣主,在選定下一任閣主時,必須持傳宗之符,親自入京,求得當今聖上的玉印,才能傳位於下一任閣主。
青雲先生仙去時,留下一封密函,說明其所學均來自一本《寰宇志》,但他也只參透其中三分。陰差陽錯,他學到這三分後,《寰宇志》便不知何故下落不明瞭,他留下一些線索,希望有弟子能尋到,令其重見天日,併為社稷朝廷所用。
其後二百餘年,朝中密探及天清閣門下弟子皆在尋找這《寰宇志》,卻一直未有所獲。
十七年前,津河大洪災,殷國蒙難,北面疆土屢被丹族佔領,而濟江以南也為當地世族軍閥所割據,至今未能收服。
先帝昌宗在面對如此大的紛亂時,曾經嘆道:“若有青雲先生再生,若有《寰宇志》在手,又何愁南方不定,何愁丹族侵擾?!”
所幸殷國根基尚在,昌宗又為一代明君,在洪災後與民生息,北面也屢有勝績,漸將丹族往北驅趕。
至於南面被各世族軍閥割據的疆土,只因隔著天險濟江,才一直未能平定。
景安帝即位之初便立志要令殷國回覆昔日盛象,也一直派人暗中尋找《寰宇志》,也一直未能如願。此番聽薛季蘭提起《寰宇志》,以為已經找到,大為激動,再聽尚未找到,不免有些失望。
薛季蘭婉轉道:“啟稟陛下,《寰宇志》雖未能找到,但臣已找到了一些線索。”
“哦?說來聽聽。”
“線索是一本書,臣為了參詳這本書,心力損耗過巨,落下了疾患。”
皇后聽著,心疼道:“實是有勞薛先生了。”